歌德道德哲学中的悲剧意向
发布时间:2023-10-26 20:23
歌德道德观念的形成与许多哲学家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他继承了希腊化和罗马时期的哲学家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自然主义的伦理观念,同时也是斯宾诺莎自然主义神论的坚决拥护者,而对于同时代康德的道德哲学,歌德则抱着不能接受自然与自由、爱好与责任的对立的态度进行了批判性地吸收。歌德的道德观念是自然主义的,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的细致观察和普遍规律的把握之上的,这也与他所秉承的神学思想相一致。不过,歌德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他希望能将外在的自然之物转化为内在的经验之后投身到道德实践当中,寻求一种以满足必要的“自然欲求”为目标的“幸福”,而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也需要对不必要的“自然欲求”进行“断念”。当然,歌德的“断念”不是被动的,而是在符合自然法的基础上主动地行动;不是斯多葛式的“禁欲主义”,而是主张合理的自然欲求,是行动着的“断念”与自然的融合。当我们在歌德道德哲学的基础上,对他作品的悲剧性进行考察时就会发现,歌德虽然在创作当中强调一种自然的平衡,反对道德化的解释,但是他本人所持有的道德观念正是以这种自然的方式不自觉地融入到了其作品当中。对于歌德来说,他不仅要面对哲学理性的挑战,还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歌德的道德哲学概述
一、思想文化背景
(一)社会文化背景
(二)认识论背景
(三)伦理学背景
二、歌德的自然主义道德观念
(一)自然主义泛神论
(二)内在化的自然道德
三、由观念到行动:对“幸福”的追求与“断念”
(一)自然道德与“幸福”的关系
(二)歌德的“断念”与“禁欲主义”的区别
(三)行动着的“断念”与自然的融合
第二章 悲剧意向:在情感与理性之间
一、悲剧意向的呈现
(一)作为戏剧形式的悲剧
(二)悲剧——《浮士德》
(三)伊卡洛斯的坠落——光明和死亡
二、歌德的道德原则与行动的冲突
(一)理性与信仰的分裂
(二)外部现实与逃避庸俗的矛盾
三、对“情感”与“理性”的调和
(一)蔷薇花与十字架——精神化的信仰
(二)价值的自我实现——个人主义的“美德”
(三)调和结果的悲剧意味
第三章 根据与选择:通向悲剧意向之路
一、个人主义“美德”的失责之憾
(一)以“爱”为目的的牺牲
(二)传统“美德”的失落
(三)个人的幸福与时代的悲剧
二、通向虚无的本质自由
(一)只存在于诗和自然中的自由
(二)“断念”式自由的反自然结局
(三)激情带来痛苦——虚无的心灵之歌
三、人道主义信仰的主观性和无力感
(一)难以摆脱的宿命论
(二)被绝对理性消解的“人性”
(三)希望与恐惧并存的人道主义信仰
第四章 悲剧意向的哲学效应与回响
一、马克思:回到感性世界
(一)实践哲学对人道主义信仰的扬弃
(二)从悲剧意向到革命精神
二、尼采:对理性世界的“超越”
(一)尼采对歌德的接受与批判
(二)蕴于“偶然”中的悲剧
(三)尼采哲学的快乐主义色彩
三、克尔凯郭尔:走向主体性真理
(一)作为一种路径的“情感”与“理性”
(二)个体的自我“生成”
(三)信仰的“激情”
结语: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歌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856920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歌德的道德哲学概述
一、思想文化背景
(一)社会文化背景
(二)认识论背景
(三)伦理学背景
二、歌德的自然主义道德观念
(一)自然主义泛神论
(二)内在化的自然道德
三、由观念到行动:对“幸福”的追求与“断念”
(一)自然道德与“幸福”的关系
(二)歌德的“断念”与“禁欲主义”的区别
(三)行动着的“断念”与自然的融合
第二章 悲剧意向:在情感与理性之间
一、悲剧意向的呈现
(一)作为戏剧形式的悲剧
(二)悲剧——《浮士德》
(三)伊卡洛斯的坠落——光明和死亡
二、歌德的道德原则与行动的冲突
(一)理性与信仰的分裂
(二)外部现实与逃避庸俗的矛盾
三、对“情感”与“理性”的调和
(一)蔷薇花与十字架——精神化的信仰
(二)价值的自我实现——个人主义的“美德”
(三)调和结果的悲剧意味
第三章 根据与选择:通向悲剧意向之路
一、个人主义“美德”的失责之憾
(一)以“爱”为目的的牺牲
(二)传统“美德”的失落
(三)个人的幸福与时代的悲剧
二、通向虚无的本质自由
(一)只存在于诗和自然中的自由
(二)“断念”式自由的反自然结局
(三)激情带来痛苦——虚无的心灵之歌
三、人道主义信仰的主观性和无力感
(一)难以摆脱的宿命论
(二)被绝对理性消解的“人性”
(三)希望与恐惧并存的人道主义信仰
第四章 悲剧意向的哲学效应与回响
一、马克思:回到感性世界
(一)实践哲学对人道主义信仰的扬弃
(二)从悲剧意向到革命精神
二、尼采:对理性世界的“超越”
(一)尼采对歌德的接受与批判
(二)蕴于“偶然”中的悲剧
(三)尼采哲学的快乐主义色彩
三、克尔凯郭尔:走向主体性真理
(一)作为一种路径的“情感”与“理性”
(二)个体的自我“生成”
(三)信仰的“激情”
结语: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歌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856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856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