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气节观的产生及其发展嬗变
发布时间:2024-05-12 02:38
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衡量士人的人格标准和做人处世的道德原则。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是以道德为最高价值取向,“气节”作为一个伦理范畴,在不同的时代被人们赋予不同的道德内涵。“节”本源为竹节,据《说文解字·竹部》:“节,竹约也。”“节”在先秦时代就蕴涵了“志节、气节、节操”的意念,孟子的“浩然之气”奠定了儒家气节观的基础,也标志着先秦儒家气节观念的成熟。一般对维护个人人格尊严而言,“气节”的主体是个人,对维护主体维护民族尊严和利益而言,气节的主体是民族、国家。古人对“气节”的理解通常不是建立在纯逻辑的推论上,而是诉诸于他们生活中的经验或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按孟子善养“浩然之气”的说法,“气”又有根本原则的意思,是人们经验世界中各种气的最高抽象物。实际上,孟子的“浩然之气”是经过长期道德修养之后达到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 儒家认为一个人终其一生,其行为实际上就是对生和死、贫和富、义和利、公与私这几个问题的不断回应,对“气节”的考验,也总是围绕这几个关系而展开。唐宋时期忠节观建设是整个构建忠节观的开始,经过帝王的不断提倡、思想家的理论论证,以及士人的身体力行,...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气节概述
第一节 气节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气节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气节的象征
第二章 儒家气节观人格内涵
第一节 君子人格:孔子气节观的核心
第二节 大丈夫人格:孟子气节观的人格要求
第三节 气节的经与权:原则性与灵活性问题
第四节 保持气节的内在动因和外在表现
第五节 气节与其他道德范畴的关系
第三章 后世对气节的探索和实践
第一节 两汉至魏晋时期的气节观——汉儒对原始气节内涵的扩展
第二节 唐宋时期"气节"向"忠节"嬗变——忠节观的实质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气节思想——志节士人对民族气节的践履
第四章 气节在历史上的局限和价值
第一节 儒家气节观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儒家气节观的局限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970734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气节概述
第一节 气节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气节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气节的象征
第二章 儒家气节观人格内涵
第一节 君子人格:孔子气节观的核心
第二节 大丈夫人格:孟子气节观的人格要求
第三节 气节的经与权:原则性与灵活性问题
第四节 保持气节的内在动因和外在表现
第五节 气节与其他道德范畴的关系
第三章 后世对气节的探索和实践
第一节 两汉至魏晋时期的气节观——汉儒对原始气节内涵的扩展
第二节 唐宋时期"气节"向"忠节"嬗变——忠节观的实质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气节思想——志节士人对民族气节的践履
第四章 气节在历史上的局限和价值
第一节 儒家气节观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儒家气节观的局限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970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970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