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环境伦理与环境法的生态化转向

发布时间:2024-06-28 21:42
  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创造了无比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使人类陷入无法自拔的危机之中。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惨遭破坏、生态系统失衡、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严重、臭氧层破坏、森林减少、土地沙化碱化退化、空气和水严重受污染、物种灭绝等等一系列生态危机的出现,成为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 随着生态危机越演越烈,工业文明的弊端也进一步暴露出来,社会各种矛盾日益加深,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学等相关学科的出现与发展,并使人类开始尝试用环境伦理思想去思考问题,即针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影响进行反思,要求社会形态转型,即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强调只有生态文明才能解决工业文明中的矛盾,才能解决工业文明出现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社会必然要求环境伦理与环境法进行生态化转向,即要求环境伦理从人类中心主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转变,要求环境法实现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转变。 本文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生态哲学思想为指导,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伦理与环境法的新要求。本文从二个方面阐述环境伦理与环境法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一,环境...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趋势
        1.3.3 分析和评价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1.5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的思路
        1.5.2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生态文明:环境伦理与环境法转向的背景
    2.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意蕴
        2.1.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2.1.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意蕴
        2.1.3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现代生态价值
    2.2 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全面转型
        2.2.1 时代呼唤生态文明
        2.2.2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基本特性
    2.3 生态文明对环境伦理与环境法转向的要求
        2.3.1 环境伦理生态化转向的要求与趋势
        2.3.2 环境法生态化转向的要求
第三章 环境伦理与环境法的辩证关系
    3.1 环境伦理催生和推动环境法发展进程的历史考察
        3.1.1 环境伦理催生环境立法
        3.1.2 环境伦理改变环境立法的目的
        3.1.3 环境伦理促使法哲学思想发生变化
    3.2 环境伦理与环境法的相互作用
        3.2.1 环境伦理是完善环境法的保障
        3.2.2 环境法使环境伦理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四章 环境伦理的生态化转向
    4.1 生态文明环境法对环境伦理转向的倚重
        4.1.1 文明转型与哲学价值观转向
        4.1.2 生态文明环境法更加倚重环境伦理的转向
    4.2 环境伦理的生态化转向
        4.2.1 从“工具价值”转向“内在价值”
        4.2.2 从“内在价值”转向“价值同根”
    4.3 环境伦理生态化的启示
第五章 环境法的生态化转型
    5.1 环境立法目的的转向
        5.1.1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5.1.2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1.3 实现正义与公平
    5.2 环境法目标的转向
        5.2.1 从保护环境向保护生态系统转向
        5.2.2 从保护静态生态系统向促进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转向
        5.2.3 从局域生态保护向全球生态系统保护转向
    5.3 环境法的工具合理性转向
        5.3.1 协调发展
        5.3.2 预防为主
        5.3.3 合理开发
        5.3.4 受益者负担
        5.3.5 公众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9967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9967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e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