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友善的伦理意蕴及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4-06-29 22:29
友善作为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在中西方文明中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无论是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佛家,还是西方的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和基督教神学,都对“友善”这一概念有深刻的思考。十八大把“友善”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既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国情现状,又继承吸收了中西方文明的优秀精华,深切反映了全人类的美好理想和价值诉求。友善这一古老的道德品质被赋予了平等尊重、宽容谦让、互帮互助的思想内涵,体现出了差异性与共同性、历史性与时代性、广泛性与先进性高度统一的时代特征,呈现出了与己友善、与人友善和人与自然友善三个不同的伦理维度。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优化社会人际关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国家民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动力。在当前利益关系日趋多样、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解决和化解社会友善缺失这一问题,如何深入落实友善观念的培育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坚持将友善理念内化于民众之心,将友善实践外化于民众之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友善”美德能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友善的理论渊源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
1.1.1 儒家的“仁爱”
1.1.2 道家的“慈让”
1.1.3 墨家的“兼爱”
1.1.4 中国佛教的“广结善缘”
1.2 西方哲学史上的友爱
1.2.1 柏拉图学派的“有利友爱”
1.2.2 亚里士多德派的“德性的友爱”
1.2.3 伊壁鸿鲁学派的“快乐的友爱”
1.2.4 基督教的“博爱”
第二章 友善的伦理意蕴
2.1 友善的思想内涵
2.1.1 平等尊重
2.1.2 宽容谦让
2.1.3 关爱互助
2.2 友善的基本特征
2.2.1 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2.2.2 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2.2.3 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2.2.4 平等性和双向性的统一
2.3 友善的伦理维度
2.3.1 与己友善
2.3.2 与人友善
2.3.3 与自然友善
第三章 友善的实践路径及当代价值
3.1 友善的实践路径
3.1.1 内生与外推:传统友善思想的现实转化
3.1.2 自律与他律:友善德性的内在养成
3.1.3 改进与完善:友善保障机制的有效建立
3.2 友善的当代价值
3.2.1 友善是实现个体价值的必由之路
3.2.2 友善是打破人际冷漠的重要途径
3.2.3 友善是推进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
3.2.4 友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支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本文编号:3997988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友善的理论渊源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善
1.1.1 儒家的“仁爱”
1.1.2 道家的“慈让”
1.1.3 墨家的“兼爱”
1.1.4 中国佛教的“广结善缘”
1.2 西方哲学史上的友爱
1.2.1 柏拉图学派的“有利友爱”
1.2.2 亚里士多德派的“德性的友爱”
1.2.3 伊壁鸿鲁学派的“快乐的友爱”
1.2.4 基督教的“博爱”
第二章 友善的伦理意蕴
2.1 友善的思想内涵
2.1.1 平等尊重
2.1.2 宽容谦让
2.1.3 关爱互助
2.2 友善的基本特征
2.2.1 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2.2.2 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2.2.3 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2.2.4 平等性和双向性的统一
2.3 友善的伦理维度
2.3.1 与己友善
2.3.2 与人友善
2.3.3 与自然友善
第三章 友善的实践路径及当代价值
3.1 友善的实践路径
3.1.1 内生与外推:传统友善思想的现实转化
3.1.2 自律与他律:友善德性的内在养成
3.1.3 改进与完善:友善保障机制的有效建立
3.2 友善的当代价值
3.2.1 友善是实现个体价值的必由之路
3.2.2 友善是打破人际冷漠的重要途径
3.2.3 友善是推进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
3.2.4 友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支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本文编号:3997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3997988.html
上一篇:殷商孝文化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