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伦理视角的北京雾霾问题反思
本文关键词:基于环境伦理视角的北京雾霾问题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北京是近年来受雾霾侵扰的典型城市,市民饱受“呼吸之痛”。在雾霾阴影笼罩下,人们的身心健康、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生态系统的安全、政府的公信力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北京雾霾的反思已迫在眉睫。透析北京雾霾,已超出了简单的气象问题,引发其产生的根源不是天灾,更多的是人祸。雾霾问题的产生,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人类对自然的道德缺失,其背后还折射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中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失范,忽视环境责任。而环境伦理学正是研究人对自然道德责任和行为规范的理论,可以调节这三者间的关系。所以本文从环境伦理的视角来反思北京雾霾问题。本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提出问题,北京雾霾背后有哪些环境责任缺失的问题及如何化解。第二部分开始分析研究对象,界定雾霾并明确其主要构成,结合专家对北京雾霾来源的考证,归纳出五种主要来源,这些贡献源背后的哲学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错位,确切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中环境伦理责任的缺失。第三部分深入剖析其环境伦理成因,发现从人与自然关系来看,环境伦理的缺失表现为因缺乏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导致在北京城市发展建设中任意排放气体污染,在功利主义价值观驱使下肆意践踏自然;从人与社会关系来看,环境伦理的缺失表现为因缺乏环境正义理念,北京污染企业排放废气未受到制约,进而损害公共健康福祉,北京周边省市忽视代际公平扶植僵尸企业,加剧了北京的外来输送污染;从人与自身关系来看,环境伦理的缺失表现为因缺乏自觉理性适度的生态观,导致奢靡的消费方式和缺乏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加剧了污染气体的排放。第四部分针对这些环境伦理的缺失,尝试性提出了化解这些问题的伦理路径。积极促进绿色北京生态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人在自然界协同进化中调控的伦理担当,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在北京城市建设中树立环境正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原则,促进京津冀雾霾的联防联控等,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树立北京居民的绿色消费观低碳生活、加强北京市公众生态道德教育等,做绿色健康公民,实现人与自身关系的协调。
【关键词】:北京雾霾 环境伦理 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5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20
- 1.1 问题提出13
- 1.2 研究现状13-17
- 1.3 研究思路17-18
- 1.4 研究意义18-19
- 1.5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19-20
- 第二章 北京雾霾来源及其反思的环境伦理基础20-27
- 2.1 北京雾霾及其来源20-22
- 2.1.1 雾与霾的界定20-21
- 2.1.2 北京雾霾的主要成分21
- 2.1.3 北京雾霾的主要来源21-22
- 2.2 雾霾反思的环境伦理基础22-27
- 2.2.1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伦理基础23-24
- 2.2.2 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环境伦理基础24-25
- 2.2.3 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环境伦理基础25-27
- 第三章 北京雾霾成因的环境伦理考察27-36
- 3.1 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伦理考察27-30
- 3.1.1 功利主义价值观下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27-28
- 3.1.2 对自然内在价值认识尊重不足在城市建设中排放污染28-30
- 3.2 人与社会关系的环境伦理考察30-33
- 3.2.1 缺乏环境正义理念企业排污损害公共健康福祉30-32
- 3.2.2 忽视代际公平GDP政绩观下扶植“僵尸企业”32-33
- 3.3 人与自身关系的环境伦理考察33-36
- 3.3.1 缺乏理性适度的生态观导致奢靡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33-34
- 3.3.2 民众环境责任意识的淡漠引发污染行为34-36
- 第四章 化解北京雾霾问题的环境伦理建设36-45
- 4.1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伦理建设36-38
- 4.1.1 发挥人在自然协同进化中调控的伦理担当36-37
- 4.1.2 积极促进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建设37-38
- 4.2 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环境伦理建设38-41
- 4.2.1 树立环境正义原则保障居民清洁呼吸的权利38-40
- 4.2.2 摆脱GDP政绩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40-41
- 4.3 协调人与自身关系的环境伦理建设41-45
- 4.3.1 居民树立绿色消费观低碳出行简朴生活42-43
- 4.3.2 加强对公众的生态道德教育营造良好氛围43-45
- 第五章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49
- 作者和导师简介49-50
- 附件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芳;建构生态环境伦理促进可持续发展[J];道德与文明;2000年02期
2 宇寒;关于环境伦理[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01期
3 龙敏;;环境伦理与以德治环境[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年09期
4 佑素珍;将环境伦理的理念引入环保实践──读《走向深层的环保》一书[J];哲学动态;2001年12期
5 李爱年;环境伦理──环境保护的灵魂[J];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6 陈琼,陈东彦;社会经济与环境伦理道德[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许惠英;人类走向环境伦理[J];环境教育;2001年06期
8 胡建,陈国跃;环境伦理与普遍伦理[J];唯实;2001年05期
9 王雁;;强化环境伦理:青年教育的重要课程[J];观察与思考;2001年05期
10 郑传杰;环境伦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谋昌;;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伦理[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2 安红卫;;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重构环境伦理的启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张建福;姬敬山;;环境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余谋昌;;传播环境伦理,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赵峰;;自然契约——走向自觉的环境伦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周辉;曾文忠;李叶欣;;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学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曾建平;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钱喜阳;;论实用对内在价值的超越——实用主义的环境伦理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张锋;;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的一个法学视角[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10 韩孝栋;;可持续发展伦理观[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穆;实践环境伦理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N];福建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罗晖 陈磊 游雪晴;希望环境伦理成为治疗“环境顽疾”新药[N];科技日报;2006年
3 陈磊 罗晖 游雪晴;环境伦理应由书斋走向社会[N];科技日报;2006年
4 庄穆;环境伦理: 一个全新的伦理课题庄穆[N];福建日报;2005年
5 余谋昌;环境伦理在科教领域的实践[N];福建日报;2005年
6 卢风;环境伦理的证立[N];学习时报;2003年
7 田海平;从环境伦理争论中能开出哲学转变吗?[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杨通进;环境伦理在争论中走向深入[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中国石油大学 周文书;企业的环境伦理[N];山西青年报;2014年
10 穆土;构建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理论框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盛国军;环境伦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程平;马克思恩格斯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安徽大学;2012年
3 王妍;环境伦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伦理支点[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锋;自然的权利[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田宪臣;协商、适应、行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天晓;自然价值的重估与诗意的栖居[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燕;中国古代环境伦理价值的反思[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2 格广民;环境伦理与科技发展关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3 洪丹;环境伦理的制度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4 徐文明;环境伦理论域中的环境人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sユ,
本文编号:4706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470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