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伦理精神述论
本文关键词: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伦理精神述论
【摘要】:宋代士大夫不但有一种道德理想主义的精神建构,更渴望在实践层面重建社会的伦理秩序,提出并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伦理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把"得君行道"、"共治天下"作为一种外王事业,凸显了立功层面的价值追求。"以天下为己任"既是对儒家"仁以为己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陶铸和砥砺着士大夫鼎新政治、敦睦风气、激扬学术,并把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建功立业、创业垂统视为一种道义担当和人生使命,开创了宋代道德生活史的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宋代士大夫 以天下为己任 伦理精神
【基金】: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项目(05JJD720195)
【分类号】:B82-09
【正文快照】: 在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发展史上,宋代的士大夫形成并发展起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伦理精神,不仅使华夏民族数千年伦理文化达致“造极”境地,而且把“得君行道”、“共治天下”、“导民于善”作为一种外王事业,开启了士大夫内圣外王并重的人生价值追求。王国维曾经有言:“天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泽应;;宋代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与道德价值的高标[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刘元青;;“质测即藏通几”说申论——兼论方以智的中西文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刘红梅;;云栖埦宏的儒佛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陈尚胜;;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研究刍议[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5 冯尔康;;清代宗族祖坟述略[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6 王颖;;金代儒学的传统复归——以王若虚及其《滹南遗老集》为例[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曾祥波;从宋初政治的崇文倾向看宋诗气质的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张践;张载的实学思想与宗教观[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9 张燕伶;;从“格致”论看朱熹的科学理性精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邱蔚华;;朱熹诗闲适意趣的文化审美视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景平;;士与二十世纪的实践性儒学——试论刘尔p樀乃枷搿⑹导捌湟庖錥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2 陈力祥;;船山礼之形上属性辨正——以礼即理之礼与礼即气之礼之辨为视角[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3 汤建荣;;朱熹的诚信思想与和谐社会[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宝良;;明初心学钩沉[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5 魏涛;;张载“以礼为教“思想渊源探析[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殷慧;肖永明;;北宋礼学思想发展的二重路径[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朱义禄;;论先秦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现代意义[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8 张海英;黄桂芳;;《论语》编纂的“硬伤”及其对现代编辑的启示[A];学报编辑大视野——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编辑学论著评选获奖论文集粹[C];2011年
9 王悦;;梁漱溟与新儒家乡治论传统[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孔润年;;构建文化建设观,创立文化建设论——伦理学视野中的文化建设[A];文化建设的价值自觉——全国“文化建设与价值自觉”学术研讨会暨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5 林建华;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秦Pr嘉;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解秋凤;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左珂;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彩风;儒家诚信观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利娟;谢良佐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汤青岚;邹守益伦理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刘世红;彭龟年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周杨波;杨时理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学红,刘晖;论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精神及其经验教训[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1年04期
2 许捷,米双红,刘德新;论我国管理实践中“人道主义”伦理精神的辩证发展[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郭洪博,李春凤;小康社会的伦理精神[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4期
4 王正平,周治华;小康社会与城市伦理精神[J];伦理学研究;2005年02期
5 牛庆燕;;试析“契合”中的历史向度——读《科学与人文的契合:科学伦理精神历史生成》[J];伦理学研究;2006年01期
6 周全德;齐建英;;论中原伦理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创造性转换[J];学习论坛;2006年02期
7 杜灵来;;伦理精神与社会的公平和效率[J];长江论坛;2006年03期
8 杜灵来;;伦理精神: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均衡的支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樊浩;;“伦理精神”及其“价值生态”——《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再版序言[J];伦理学研究;2007年04期
10 樊浩;;现阶段中国伦理精神的民族形态[J];江苏社联通讯;198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桂蓉;;公民伦理精神的生长期待及其培育[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卫琦;;略论中华传统武德精神对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精神的借鉴意义[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张琼;;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许在荣;张传文;;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思考[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杨国桢;陈支平;;闽台家族对炎黄文化的追寻[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四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爱华;简论科学伦理精神[N];光明日报;2004年
2 曹远州;培植公民伦理精神[N];厦门日报;2006年
3 樊浩;和谐伦理的道德辩证法[N];光明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段 文;建设法治经济要从重构市场伦理精神开始[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5 广东警官学院 杨经录;和谐社会需要伦理精神支撑[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张霄;功利逻辑、伦理精神与社会信任[N];光明日报;2013年
7 陈锦文 汕头市委党校;教育应注意伦理精神培养[N];汕头日报;2008年
8 ;世纪探索:“中国精神”[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白永伟 大同日报社;试论科学发展观的伦理精神[N];大同日报;2011年
10 卢斌;NGO的伦理精神与公共责任[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炜;生态文明时代的伦理精神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2 尚洪波;大学的伦理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冰;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精神[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周玮;论中国企业伦理精神的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苏洁;制度诚信与公民伦理精神[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罗彬;企业伦理精神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D];新疆大学;2003年
5 刘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伦理精神及其培育[D];中南大学;2006年
6 朱爽;韦伯经济伦理精神及其当代理性启示[D];新疆大学;2010年
7 万思志;和谐与发展中的伦理精神[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邓纯余;我国市场经济的伦理性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朱春梅;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伦理精神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34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53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