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道德与法治余多多_道德与法治2016全集_文化情境下学科课堂教学的道德渗透

发布时间:2016-07-06 17:05

  本文关键词:道德渗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文化情境下学科课堂教学的道德渗透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考察报告
石   军[1]       
( 广东省广州市新穗学校   510315)
摘要
课堂学科教学是的核心地带,让学生沉浸在充满文化情境的课堂教学环境下来进行道德渗透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关键,在文化情境下课堂学科教学的道德渗透主要体现在要带入情感、带入智慧、带入活动、带入生活、带入艺术的学科教学理念,并体现和渗透文化性、情境性、教育性和自然性,在文化情境下进行道德渗透
关键词:课堂教学    道德渗透     文化性   情境性   教育性   自然性
     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课堂是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带,让学生沉浸在充满文化情境的课堂教学环境下来进行道德渗透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关键,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这个概念,正如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1]也就是说,教育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课堂学科教学是实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各学科文化中都蕴含着极为丰富而独特的道德文化内容,因而也是开展道德教育的生命线。因此,在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克服以往的学科教学过于重视知识传递,过于重视认知发展,而忽视人的情绪、情感、情境、情趣尤其是道德情怀和情操等素质培养的倾向,大力推进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情境课堂教学,一扫以往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机械呆板、浮躁浅薄和匠气十足。“文化语文”、“文化英语”、“文化数学”、“文化科学”、“文化历史”等学科文化教学的尝试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的课堂里,孩子们获得不只是知识与技能,还有思想、审美、情操、人格的文化滋养。文化情境下课堂学科教学的道德渗透主要可以归纳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学科教学——“一个追求,五个带入”
聚焦常态课堂,打造活力课堂是提升学力教育的源头活水,作为老师课堂学科教学再次强调“一个追求”即“文化追求,“五个带入”即:带入情感、带入智慧、带入活动、带入生活、带入艺术的学科教学理念。[2]确保学生充裕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通过更加自主的活动,包括自主的阅读、思考、想象、观察、记忆、研讨、练习、扮演、实际操作等丰富多样的有意义的活动,全面提高智力和智慧水平。
(1)将情感带入课堂
任何成功的教育或者任何一节成功的教学,都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如果课堂教学缺乏“情感”或者没有“情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儿童的成长与儿童的情感有着更内在的关系,儿童时期是个体生命发展历程中最富于情感的时期,儿童堪称“情感的王子”。[3]因此,教师课堂教学应当特别呵护儿童的情感,努力适应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并注重情感的纽带作用。通过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若是课堂教学能带入情感,那么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更加丰富,也会更加生动。
(2)将智慧带入课堂
将智慧带入课堂,教师要成为驾驶员,而且通常是驾驶别人的车,而学生最好是旅客,更糟的情况则是当作被驱动的物体。固定的路线和站点迫使教师和学生的目光脱离沿途珍奇的风光。作为驾驶员的教师只要熟记最短的线路,牢握方向盘,使车子不偏离“正道”,在规定的时间点上驶入终点站[4]。将智慧带入课堂意味着从一种技术式的“简单性思维方式”向一种更符合实践文化情境的“复杂性思维方式”转变,质疑明确的目标、有效的教学程序、预期的因果关系,涌
这让我想起了郑金洲教授在讲座时举的一个例子:正直阳春三月,一位老师正在上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一节公开课。课说的很是精彩,突然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到了教室,这位老师千想万想也不会想到蝴蝶会飞到教室。这下可精彩了,学生的视线一下全转移到蝴蝶身上,那里还有这个老师呀,这可是表现教师教学机智的时候了。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办了?看这位老师是怎么说的:“同学们你看我们的课上的多么精彩啊,连蝴蝶都飞过来听课了”同学们的相视一笑,视线自然而然的又全回到了课堂,蝴蝶没有破坏他的公开课,反而让他的公开课锦上添花。[2]这就反映教师教学机智的典型事例,他反映了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智慧和能力。
(3)将活动带入课堂
“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儿童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亲口尝一尝。从好动、好奇、到有创造性,可谓是发展的三步曲。但是我们传统的教育却是一种“主静”的教育,因此,教学将活动带入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实杜威很早就提出活动课程,在做中学。将活动融入课堂,在教学活动中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儿童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而不是游离于教学内容外,在优化的情境中,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强调特定的氛围,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文化情境中主动地活动起来,产生动机、充分感受、展开主动探究、情感体验、感知体验、比较鉴别、判断正误、模拟操作、语言表达、思维活跃等一系列活动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中去。这既可以有效地克服单纯学科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活动课程往往导致的“知识无体系”的缺陷。活动融入学科课程,为学科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将生活带入课堂
道德寓于儿童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生活即教育,真正的教育总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19世纪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指出:“教育即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5]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6]生活是激发学生儿童情感和智力发展的最初源泉,课堂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五谷不分,四肢不勤的书呆子,我们需要的是健康体魄的,有科学文化的,首脑并重的,有生活力,创造力的人。把生活带入课堂,用生活来教育,更应该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5)将艺术带入课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孩子具有天生的艺术禀赋,对艺术的东西总是格外倾注感情。因此,课堂教学非常需要把这种艺术带入到课堂,用音乐去感染情景、用画面去再现情境、用语言去描述情境、用角色扮演去体验情境、用移情“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从他者的角度看问题”去感受情境,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正如赞可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课堂上我们要把科学的设想进行艺术处理,把艺术的熏陶融于科学化的教育模式之中。
二 、课堂学科教学——彰显文化性
“文化是课堂的必然追求,“我们需要仰望星空”,坚决抵制无文化的知识、概念的灌输,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走出课堂对文化的悖逆,,以文化来陶冶高卓的精神,追求完美的心灵,孕育诗性的智慧,把课堂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更加深远的高度”。[7]各种学科文化中都蕴涵着极为丰瞻而独特的道德文化内容,要克服以往学科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注重认知发展,而忽略情绪、情意、情趣尤其是道德情怀和情操等素质培养的倾向,结合各个学科文化之特点,努力创设广阔的,富于美感、智慧和亲和力的文化情境,让情感伴随儿童的学习过程,让情感成为道德渗透的纽带,让亲情、宽容、友谊、诚实、尊重……像空气一样弥漫于空中,渗透在孩子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刻,使儿童在充满生命活力和张力的活动中激活道德潜能,通过课堂教学,孩子们获得不只是知识与技能,还有思想、审美、情操、人格的文化滋养
三、 课堂学科教学——涌现情境性
“课堂学科教学过程中要引入情境,在主动探究中诱发动机;凭借情境,在审美直观中丰富感受;融入情境,在心灵体验中陶冶情操;优化环境,在主动活动中增加力量;营造情境,在大胆创造中伸展灵心;拓展情境,在融通生活中开拓视野”。[8]如用一幅漂亮的关于太阳、地球、月亮三行星运行图呈现在学生面前,由此引入“年、月、日时间单位的认识”。再如教授课文《月光曲》时,屏幕上出示贝多芬为兄妹两人弹钢琴的画面,配以悠扬的“月光曲”,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人们带进艺术的意境之中,去感受理解一切,这一切真是妙不可言。教学美术第八册《童装设计》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带五颜六色的光纸,让他们自己搭配颜色,设计款式,而后登台亮相,评比奖励。这种方式方法贴紧教材、活化教材,并且突出实用性趣味性,涌现出情境性。
四 、课堂学科教学——渗透教育性
《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9]因而,作为学科教师在课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内容,这种间接的道德教育可能更能够被中小学生接受,在学校中,通过各科文化情境下的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显性的或者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对知识、文化、情境和资源的挖掘、整合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双重效果。
五 、课堂学科教学——融入自然性
教学的空间不应该只满足于课堂,我们也不能再将学生仅仅关在教室里面,应该与学生一起走出教室,融入大自然这样一个真实的,天然的情境大课堂中。大自然给我们营造的是区别于大都市的这样一种静谧的美的意境,孩子们徜徉在大自然中,观察秋天的叶子、凝视秋天的花朵、倾听秋天的声音、感受秋的讯息、沐浴秋天的阳光、庆祝秋天所带来的丰收。他们用他们敏锐的感知记录下属于他们自己的秋的特质。当孩子们陶醉其间,去聆听野花说话,去陪蒲公英飞舞,当孩子们鼓起腮帮吹散蒲公英,当孩子们去追逐那些轻舞飞扬的种子时,当孩子和蝴蝶、蜜蜂翩翩起舞时,当孩子们用柔嫩的小手去扶起摔倒的小草时,当孩子们站在珠江和她们一同呼吸时,当他们一起穿起美轮美奂的服饰在大自然中绘声绘色的表演时,我们欣喜的看到的了他们的成长,看到他们明朗而稚气的眼睛中所透露出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愉快、欢乐、智慧与情感。渐渐的,我们神奇的发现孩子们会表达了,思维更活跃而广阔了。儿童在与大自然的交流对话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可以这么说,这时候孩子就是艺术家,就是诗人,他就会写出各种如诗如画般的美景。
正如约瑟夫•弗莱彻(Joseph Fletcher)说:“哪里有了境遇所提出的问题,哪里就有真正的伦理学”,[10] 文化情境下课堂学科教学的道德渗透就是利用、优化和整合课堂学科教学文化情境下的各种文本的、自然的、生活的、信息的、经验的教育“境遇”,使得有限的教育从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学生道德的濡染、浸润、启迪、诱导、整合、弥散、来促进道德渗透
参考文献:
[1]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2] 李庆明:《开启通往公民教育的一扇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第52—53页。
[3] 李庆明:《开启通往公民教育的一扇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第27页。
[4][美]多尔小威廉姆·E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吴式颖主编,李明德,单中慧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08页。
[6]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71页。
        [7][8] 李庆明:《种豆南山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第57—60页。
        [9] 夏强:“谈《牛津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道德教育”
[10] [美]约瑟夫·弗莱彻:《境遇伦理学》,程立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石军,广州市新穗学校政治与通识教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国工读教育、中小学德育
[2] 回忆郑金洲教授讲座的部分内容


  本文关键词:道德渗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6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66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f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