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阶级性与马克思对现代正义观念的超越
本文关键词:道德的阶级性与马克思对现代正义观念的超越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 道德 正义 道德的阶级性 阶级利益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受社会物质生活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制约,所以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历史发展变化,道德观也随着历史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也折射出不同的阶级利益。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独特之处在于论述了道德的阶级性。阶级成员以本阶级的道德作为斗争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阶级社会的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而只有在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后,人类的文明程度变得更高,生产力足够发达,生产资料足够丰富,社会发展到阶级对立被消灭,而且在生活中已经被遗忘时,真正的人的道德才得以实现。 正义通常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超阶级的普适性道德。马克思主义认为正义并非永恒不变的绝对理念,而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实现社会正义的终极原因和现实手段并不是正义,而应从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寻找。正义范畴是现实的经济关系与生产方式适应性的观念化表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道德和资本主义正义观念进行了批判,并论述了自己的正义理念。对正义的判断应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把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否与生产方式的适应性相一致,作为审视社会制度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判断标准。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深刻论述了正义的产生和实质。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与现代正义的关键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正义观念进行了超越,它从道德的阶级性出发,揭示了正义不是超阶级的普适性道德,而是历史范畴;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揭示了判断社会制度正当性和合理性的标准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否与生产方式的适应性相一致。因此,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超越了现代正义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先进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道德 正义 道德的阶级性 阶级利益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91;B82-0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5
- 引言5-10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5-7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7-8
- 第三节 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8-10
- 第一章 马克思之前道德观的发展脉络10-15
- 第一节 一般道德理论的发展10
- 第二节 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道德观念10-12
- 一、德性:古希腊的道德讨论10-12
- 二、终极道德的追寻:希腊晚期和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道德观12
- 第三节 近代道德思考的特点12-13
- 第四节 德国思辨哲学的道德观念13-15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发展15-26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发展脉络15-19
- 一、青年马克思的基督教神学道德观15-16
- 二、康德的自律伦理观16-17
- 三、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观17-19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发展19-22
- 一、马克思对阶级的论述19-20
- 二、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阶级发展与阶级利益20-22
- 第三节 道德的阶级性22-26
- 一、马克思主义对道德的阶级性的论述22-23
- 二、对前苏联关于道德阶级性的争论的评述23-26
- 第三章 对资本主义道德与正义的批判26-31
- 第一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道德的批判26-28
- 第二节 马克思对正义的论述28-29
- 第三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正义性的评价29-31
- 第四章 马克思对现代正义观念的超越31-39
- 第一节 全民道德与永恒正义31-32
- 第二节 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性评述32-33
- 第三节 对佩弗和伍德“马克思主义与正义”之争的评述33-36
- 一、佩弗与伍德的观点与争议33-35
- 二、佩弗与伍德观点的缺陷35
- 三、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评述35-36
-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想对当代中国的现实关照36-39
- 结语39-41
- 参考文献41-44
- 后记44-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春友,李丙奎;智者学派对于法律及正义观念的批判[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秦晓蕾;试论法律的正义与正义的法律之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3 沈晓阳;西方正义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毛勒堂;正义:不可或缺的存在之维[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毛勒堂;试论正义的四重维度[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6 张德淼;立法正义观与当代之求索[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刘锦;论法律与正义的关系[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8 曹勇;;正义冲突的意涵及其表征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H.哈士曼,霍桂桓;全球正义——日益扩展的行动范围[J];世界哲学;2004年02期
10 杨国荣;全球正义:意义与限度[J];哲学动态;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守昌;;社会正义的多元性[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王守昌;;读《作为公平的正义》[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周远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的现实选择[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4 廖申白;;正义、和平善治与公共理性(提纲)[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刘宝才;马菊霞;;中国传统正义观[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蒲启华;;程序正义与社会主义民主[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立;;权力平等:政治正义的首要问题[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龚群;;世界主义与全球正义[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巫长林;;国家的治理与社会正义——从正义中的天赋分析[A];第六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霍耐特;马克;谢静;;从为承认而斗争到多元正义构想——阿克塞尔·霍耐特访谈录[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曲彦;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要求[N];大连日报;2013年
2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徐贲;我们为何需要“公正”和“正义”[N];华夏时报;2013年
3 唐汉思(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呼之未出的正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燕继荣;“正义”概念辨析[N];学习时报;2004年
5 李义天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正义之争与马克思的道德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董修元;在宗教对话中推动“正义”问题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李敏 人民法院出版社;正义,从“追问”开始[N];人民法院报;2014年
8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陈瑞华;程序正义:“看得见的正义”[N];人民法院报;2000年
9 [美]卡琳·罗马诺 王雪 编译;阿玛蒂亚·森:改变思考“正义”的方向[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张雪樵;朴素正义与法则正义的辩证统一[N];检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志红;马克思的正义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毛勒堂;经济正义:经济生活世界的意义追问[D];复旦大学;2004年
3 许祥云;从思辨正义到实践正义[D];吉林大学;2008年
4 鹿云;批判理论的承认正义[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5 殷冬水;民主:社会正义的生命[D];吉林大学;2008年
6 涂良川;论马克思的正义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丹;程序正义与人的存在[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王文东;当代中国发展语境中的正义共识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许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鹏;论社会正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白广勇;正义的人性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邓布兰;柏g仆颊骞凼銎繹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丁建彪;正义的内在价值[D];吉林大学;2007年
5 肖杰;人学视域中的社会正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世龙;马克思的正义观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7 朱大鹏;正义观与正义观教育[D];兰州大学;2008年
8 王江伟;德性的探寻:论柏拉图《王制》中的正义[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许绍静;社会主义正义的内涵及实现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武志里;公平正义入宪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80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680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