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美国少年的精彩16秒”——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生命伦理价值观差异及原因
本文关键词:解读“美国少年的精彩16秒”——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生命伦理价值观差异及原因
【摘要】:本文以美国少年精彩的16秒为案例,阐述了生命伦理的普世价值,通过比较中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分析了中美生命伦理价值的差异。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跨文化交际并构建跨文化的生命伦理平台,培养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意识。
【作者单位】: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关键词】: 跨文化 生命伦理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基金】:2014年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英语项目“全球背景下高职学生多元文化认知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研究——基于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BS14323)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B82-05;H319
【正文快照】: 一、导言“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1]。特别是当交际双方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使用的语言不同,有着不同的民族习俗、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其跨文化交际就更具有典型性[2]23-24。生命伦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晓靖;;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的双向性——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张晓娟;;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3 郭淑萍;;跨文化交际中生命伦理的价值差异及其产生背景[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明燕,邸爱英,陈韵;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一项对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的调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2 胡晓燕;论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杨华;英汉身势语文化内涵对比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4 刘国忠;隐喻与跨文化交际[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方瑞芬;;汉语语境中恭维语和恭维应答年龄差异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侍中;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说辩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邰文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栾晓虹;文化词语及其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9 钱乐奕,郑玲;汉语道歉言语行为之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10 卢亚林;关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玉婷;;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刘雯;王茹;;论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渗透教学方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胡雪乔;张瑞花;;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陈东东;;论跨文化语用能力与口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5 杜瑾;;论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编解码冲撞的不同类别[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卞文;;古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金明;;对英汉“文化限定词语”的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肖丽平;;英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9 林莉;倪盛俭;;文化移情之于翻译[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灵;;目的性原则与广告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芹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晓泳;汉英习语在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流失[D];河北大学;2009年
3 李玲玲;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4 江玉娟;论中文企业简介的英译[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温雅琴;目的论在中英广告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魏潇;英国人的文化定势[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赵才华;会话含义及其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宋秋莲;会话策略视角下的赞美语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群;;佛性与人的尊严——兼与基督教伦理中的尊严观相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廖华英;陈凤;;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陈晓靖;;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的双向性——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蒋亚瑜;;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及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曾宏伟;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04期
6 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03期
7 韩翠萍;郑厚尧;;大学生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调查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赵凤玲;;从“文化失语”到“文化渗透”——论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兼纳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张鹏;;论高校生命伦理教育的困境及其超越[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崔婷婷;李效民;;“仁”与“敬畏”——儒家与施韦泽的道德生命观比较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竺;为生物技术造福全人类而共同努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命伦理与生物技术及生物安全”研讨会上的讲话[J];医学与哲学;2001年05期
2 孙慕义;论医学宽容——兼全球生命伦理是否可能[J];医学与哲学;2002年06期
3 刘虹,孙慕义;论准生命——寻找剖析生命伦理疑难问题的“奥卡姆剃刀”[J];医学与哲学;2003年10期
4 詹石窗;道教生命伦理与现代社会[J];中国哲学史;2003年02期
5 陈水德;道教生命伦理观的现代思考[J];中国宗教;2004年03期
6 于秀丽;;社会生活中的生命伦理体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陈军;浅析生命科技、生命伦理的人文价值[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程新宇;;生命伦理之争的文化视角——以安乐死和人工流产为例[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年03期
9 曾艳;史军;;生命伦理与公共健康伦理的冲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10 冯超;;世界生命伦理和人权宣言草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詹石窗;;道教生命伦理与现代社会[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璐颖;;儒家生命伦理与当代生命伦理构建[A];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曹晓清;;青少年生命科学活动中生命伦理观的培养[A];开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教师论文集[C];2005年
4 郝静;;生命科技发展的国际法回应[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5 崔瑞兰;梁中天;;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是人工流产伦理研究的根本宗旨[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宗良;生命伦理的三项任务[N];光明日报;2004年
2 胡庆澧;应建立国家生命伦理委员会[N];健康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华凌;“希望中国建立国家级的生命伦理委员会”[N];科技日报;2006年
4 柯斌铮;关注生命伦理[N];健康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邓飞;人文是科学之母[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6 熊蕾;生命伦理问题的核心是人权[N];南方周末;2004年
7 本报记者 孟小捷;让生命终点少些困惑,多些安宁[N];健康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陈飞;“虐婴门”击中生命伦理教育软肋[N];健康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余运西;胡庆澧:临终关怀绝不是帮医生“甩包袱”[N];健康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薛冬 通讯员 林志锋;生命伦理的焦点话题[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恒山;彼得·辛格生命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雨;五年一贯制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伦理观的探索[D];苏州大学;2009年
2 章琼;我国青少年生命伦理教育探析[D];湖北大学;2011年
3 凌燕;现代生命科技对生命伦理的挑战与反思[D];广西大学;2008年
4 姜姗;当代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探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张海燕;现代生物技术对生命伦理的挑战[D];苏州大学;2010年
6 马兰;生命伦理原则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张楠;老子生命伦理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8 胡亮;对七年制医学生生命伦理若干问题态度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9 王叶芳;科技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景亚蕊;当代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740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740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