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柯的伦理与道德之辨
本文关键词:论福柯的伦理与道德之辨
【摘要】:福柯晚期致力于探索一种的新的主体化模式。近代以来形成的虚假的主体概念导致了虚无主义的兴起。从尼采的“上帝之死”,福柯逻辑地推出了“人之死”这一命题。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新的主体化模式以塑造真正的、自由的个体,并进而克服虚无主义。这种探索始于福柯对伦理与道德概念的重新界定和区分。福柯基于海德格尔的立场改造了他从尼采那里接手的“道德”概念,将道德界定为人类对其历史性存在的感知与体悟;同时将伦理界定为“自由的实践活动”。虽然“伦理”必然要在一定的“道德”框架内进行,但伦理作为自由的实践活动仍不断破坏和突破既定的“道德”框架,即改变我们与外物的关系——改变我们的历史性存在,从而形成新的道德。借助于重新的界定和区分,福柯考察和反思了自古希腊时代到西方近代的道德类型和伦理活动,将古代(异教)道德同基督教道德、近代道德区分开来,指出所谓“道德史”的虚假连续性;从古希腊找到某种具有参考价值的主体化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代修养论哲学的复活。指出借助于由“自由的实践活动”(伦理)而生产的“精神性知识”将真正有助于我们完成对主体的重构以及对虚无主义的克服。
【关键词】:伦理 道德 主体之死 虚无主义 主体重构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5
- 一 福柯其人7-10
- 二 福柯的思想背景10-15
- (一)福柯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10-11
- (二)福柯思想的理论背景11-15
- 第一章 伦理—道德之辨与虚无主义15-19
- 第一节 虚无主义与主体的消解15-17
- 第二节 伦理道德之辨与克服虚无主义17-19
- 第二章 福柯的伦理与道德之辨19-31
- 第一节 对“道德”的分析19-25
- 一、对“道德律令即道德”的否定20-21
- 二、对“伦理与道德相统一”的否定21-24
- 三、对“道德”的其他区分24-25
- 第二节 福柯的道德观25-31
- 一、尼采的启示26-27
- 二、福柯的道德观27-31
- 第三章“伦理”概念的展开31-39
- 第一节 伦理学的四元结构32-34
- 第二节 来自古希腊的启示34-39
- 一、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34-35
- 二、关心自己35-37
- 三、“精神性”知识37-39
- 第四章 对福柯伦理与道德之辨的反思39-45
- 第一节 探索新的主体化模式40-41
- 第二节 克服虚无主义41-43
- 第三节 对福柯诘难的一种尝试性回应43-45
- 参考文献45-47
- 后记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英姿;有关市场经济和道德问题的讨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94年04期
2 项清焕;权力道德论[J];洛阳师专学报;1998年04期
3 刘奔;关于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J];求是;2000年02期
4 唐凯麟,黄富丰;道德建设的新探索——读《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J];理论前沿;2000年03期
5 陶莉,蒋南平;知识资本与经济发展中的道德观[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生态环境道德论》简介[J];环境教育;2003年03期
7 吴威威;近年来国内关于公民道德的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5年03期
8 李咏吟;审美道德论与自由秩序探索[J];东疆学刊;2005年03期
9 梁堂华;;资本无道德论的道德评判[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刘林鹰;;伦理与道德的关系之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吉平;;李大钊道德观的变动及其思想基础[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2 李文演;;从克己复礼观看孟荀道德教育论特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孙友祥;;政府治理道德:价值、宗旨与保障[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黄力之;;普世价值:从虚幻到现实[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5 杨秀平;;从“道德绑架”引发的法律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2辑)[C];2011年
6 樊泳湄;;从儒家的“修身”与“克己”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自律与他律[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7 张岩静;;传统美德教育中批判与继承问题[A];中国德育的重大改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十年报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五卷)][C];1998年
8 张岩静;;传统美德教育中的批判与继承问题[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一卷)[C];1991年
9 李广德;;论茅盾的道德观——茅盾大文化观之二[A];茅盾研究(第七辑)[C];1999年
10 沈军;;茅盾的拿来主义[A];茅盾研究(第12辑)[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同廷;论“道德”[N];临汾日报;2012年
2 何海波;认真对待道德[N];法制日报;2002年
3 魏伟;时代需要有道德的人[N];陕西日报;2006年
4 辽宁大学 高楠 王纯菲;文学道德批评的理论根据[N];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王传涛;“书包很重”的现实不需要“道德绑架”[N];法制日报;2010年
6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徐爱国;中西法律比较中的道德与宗教因子[N];人民法院报;2011年
7 北京战略研究学者 程亚文;偏执的布道者[N];中国经营报;2008年
8 陈蓉霞;逐利就是资本的道德[N];东方早报;2007年
9 王蒙;泛道德论与“人之初性本善”[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李隼;“资本无道德论”是对经济学的曲解[N];东方早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乾;关于当代西方道德养成理论的理性思考[D];山西大学;2014年
2 卢灿;论初中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D];西南大学;2016年
3 李常乐;论福柯的伦理与道德之辨[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4 汤永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5 刘艳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D];吉林大学;2006年
6 于亚坤;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状况和道德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7 谢进川;法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及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周春;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谢永行;伦理道德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潘国和;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08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808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