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03:18

  本文关键词: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利奥波德 大地伦理学 生态文明


【摘要】:随着全球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已经处于极其严峻的生态危机之中,面对这一现状,,美国学者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从建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大地伦理学说,成为指导当代环境保护运动的重要理论资源,对于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缓解当前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首先从阐述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出发,诠释该思想产生的客观必然性,然后重点论述了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思想的内核,最后对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思想做出总的评价,从学术地位和现实启示两个方面肯定了大地伦理学思想的重要性。 第1章绪论,阐述了研究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章对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思想的形成进行了系统梳理,以其产生的社会历史为背景,探究了其产生的理论来源。 第3章介绍了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思想的内核,即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思想所包含的伦理关系的生态进化、大地共同体概念的提出以及大地伦理学思想的原则,此外还介绍了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思想的三个特点。 第4章对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思想进行了总体评价。首先论述了当代学术界对该思想的批判与发展的两种态度;其次评析了大地伦理学的主要贡献,即拓展了伦理学发展的新视域、促进了新的生态伦理观的确证、推动了生态意识的觉醒,这对于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最后,论述了大地伦理学思想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
【关键词】:利奥波德 大地伦理学 生态文明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2-05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4-16
  • 1.3.1 研究思路14-15
  • 1.3.2 研究方法15-16
  • 第2章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思想的形成16-24
  • 2.1 大地伦理学思想产生的背景16-19
  • 2.1.1 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16-17
  • 2.1.2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7-19
  • 2.2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思想的理论源流19-22
  • 2.2.1 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理论19-20
  • 2.2.2 大地伦理学的哲学基础20-22
  • 2.3 利奥波德生态意识的确立22-24
  • 第3章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的理论内核24-32
  • 3.1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的核心思想24-28
  • 3.1.1 伦理关系的生态进化24-25
  • 3.1.2 大地共同体概念的提出25-26
  • 3.1.3 大地伦理学的理论原则26-28
  • 3.2 大地伦理学思想的特点28-32
  • 3.2.1 批判性与革命性28-29
  • 3.2.2 素朴性与经验性29-30
  • 3.2.3 综合性与创新性30-32
  • 第4章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思想的评价与启示32-40
  • 4.1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思想的学术影响32-34
  • 4.1.1 学术界对大地伦理学思想的批判与反思32-33
  • 4.1.2 学术界对大地伦理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33-34
  • 4.2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思想的主要贡献34-37
  • 4.2.1 拓展了伦理学发展的新视域35
  • 4.2.2 促进了新的生态伦理观的确证35-36
  • 4.2.3 推动了生态意识的觉醒36-37
  • 4.3 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37-40
  • 4.3.1 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37-38
  • 4.3.2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38
  • 4.3.3 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38-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5
  • 致谢45

【共引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世东;;论《管子》对生态伦理思想与实践的发展[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王福华;张进龙;;杭州湾上海石化沿岸潮间带生态环境分析[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胡志红;;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危机与转机——比较文学视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7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8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9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杨凡;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小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黄兰;中山沙田水乡聚落户外空间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6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9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郑璇;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规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396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9396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7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