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学术成果库

发布时间:2016-08-14 20:05

  本文关键词:中国传媒伦理道德问题的历史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学术成果:   杨雨丹.2007年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研究综述[J].新闻传播,2008,(10).

文中参考文献: 

[1]杨进亮,《假新闻为何屡屡破“关”而出》,《青年记者》2007 年9 月;陈洪波,《从“纸馅包子”看虚假新闻的防范》,《青年记者》2007 年9 月;彭伟步,《问题在“馅里”,当从“馅”入手》,《新闻爱好者》2007 年第10 期。
[2]贾亦凡等,《2006 年十大假新闻》,《新闻记者》2007 年第1 期。
[3]康来成,《从“06 年十大假新闻”谈记者职业道德与操守的缺失原因》,《新闻知识》2007 年第2 期。
[4]孙肖波,《如何为市场化中的新闻道德疗伤———掰开“纸馅包子”假新闻事件》,《青年记者》2007 年11月。
[5]《广电总局的“禁播令”》,《青年记者》2007 年10月;时统宇,《坚守社会责任是中国电视的第一要务》,《视听界》2007 年第5 期;张波,《媒体“低俗风”形成的原因及对策探析》,《新闻界》2007 年第4 期;王太华,《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抓紧抓好抵制低俗之风工作》,《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 年第5 期;强毅等,《树立媒体社会责任感抵制广播节目低俗化》,《新闻战线》2007 年第7 期;郭镇之,《让低俗无处容身》,《新闻与写作》2007 年第12 期;胡占凡,《明确要求努力做好2007 年抵制低俗之风各项工作》,《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 年第5 期。
[6]白剑峰,《“茶水发炎”与媒体责任》,《新闻爱好者》2007 年第5 期;尹之,《如果李毅中来回应“茶水发炎”事件》,《新闻爱好者》2007 年第5 期;肖畅,《“茶水发炎”事件并不存在媒体误导》,《新闻爱好者》2007 年第5期。
[7]郭镇之,《假暗访引出的真教训———简析“纸馅包子”案》,《新闻战线》2007 年第10 期。
[8]杨军,《隐性采访应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新闻实践》2007 年第5 期。
[9]訛輧輴陈力丹,《目的正当可以不择手段———歪理》,《新闻与写作》2007 年第6 期。
[10]邹军,《新闻暗访:道德困境中的两难选择———“茶水发炎”事件引发的思考》,《新闻记者》2007 年第6期。
[11]杜志红,《论“隐性采访崇拜”———关于“纸馅包子”事件的一个考察视角》,《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 年第9 期。
[12]汪凯,《脸面何存?———对〈生活新报〉一则头版图片报道的探讨》,《新闻记者》2007 年第6 期。
[13]陈力丹等,《如何处理新闻中的血腥、灾难、痛苦画面———传媒图像伦理规范初探》,《新闻记者》2007 年第2 期。
[14]陈俊妮,《“一个基本原则:新闻照片必须讲述真实”———美国<托莱多刀锋报>摄影记者造假事件的思考》,《新闻记者》2007 年第8 期。
[15]程德安,《作品修改权和新闻真实性的冲突》,《新闻爱好者》2007 年1 月。
[16]陈力丹等,《规范传媒的庭审报道》,《当代传播》2007 年第2 期。
[17]杜永利,《“迷路”的媒体———介入式报道的负面效应和正确使用方法》,《声屏世界》2007 年第9 期。
[18]唐远清,《“慈善”名义下的“舆论绑架”———2006年媒体点名向公众人物募捐报道的反思》,《新闻记者》2007 年第3 期。
[19]谭诚训,《农民工社会形象错位与媒介的城市视角问题》,《新闻爱好者》2007 年3 月。
[20]曾庆江等,《新闻报道歧视现象分析》,《新闻界》2007 年第3 期。
[21]陈力丹等,《一桩典型的“传媒假事件”———论“杨丽娟追星事件”报道中传媒的道德责任》,《新闻界》2007年第2 期。
[22]田瑾,《杨丽娟的悲剧与媒体的不良报道》,《新闻爱好者》2007 年第5 期。
[23]丁柏铨等,《新闻传媒应从“杨丽娟事件”中反思什么?》,《新闻实践》2007 年第5 期。
[24]姚斐等,《从“杨丽娟事件”看媒体的新闻专业精神》,《新闻知识》2007 年第7 期。
[25]苗必峰,《媒体,究竟该如何面对市场?》,《新闻记者》2007 年第8 期。
[26]李新丽,《中国新闻道德自律现状与前瞻》,《新闻知识》2007 年第6 期。
[27]李良荣,《公共利益是中国传媒业立足之本》,《新闻记者》2007 年第8 期。
[28]陈力丹,《我国传媒业的职业道德意识与自律建设》,《现代传播》2007 年第1 期。
[29]陈敏,《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社会根源分析》,《新闻界》2007 年第2 期。
[30]顾理平,《隐性采访:从概念规范开始———兼与郭镇之教授商榷》,《新闻记者》2007 年第6 期。
[31]阚敬侠,《我国当代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法律视角》,《新闻记者》2007 年第7 期。
[32][41]张殿元,《中国传媒伦理道德问题的历史考察》,《当代传播》2007 年第2 期。
[33]赵黎,《新闻、受众、社会的平衡杆———新闻道德》,《新闻知识》2007 年第3 期。
[34]郑涵等,《论当代国际传媒研究中的两大关键词:社会责任与问责》,《现代传播》2007 年第3 期。
[35]王丹彦,《和谐文化与媒体责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 年第1 期。
[37]郑保卫,《理想·理念·理性———兼论新闻工作者的荣辱观》,《当代传播》2007 年第1 期。
[38]黄秋萍,《知荣明耻: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新闻实践》2007 年第8 期。
[39]张志新,《新闻“德治”说》,《新闻采编》2007 年第1 期。
[40]柳妮等,《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与自律》,《青年记者》2007 年7 月。
[42]芮必峰,,《媒体,究竟该如何面对市场?》,《新闻记者》2007 年第8 期。
[43]光纬,《低俗新闻:游走在道德和法律边缘》,《新闻与写作》2007 年第9 期。
[44]刘飞锋,《提高“造假成本”遏制虚假新闻》,《新闻知识》2007 年第4 期。
[45]李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塑造完整人格———媒体商业化形势下新闻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新闻知识》2007 年第1 期。
[46]郑保卫,《新闻实践呼唤新闻伦理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当代传播》2007 年第4 期。
[47]罗自文,《重塑我国新闻教育的三块基石》,《现代传播》2007 年第1 期。
[48]陈中原,《点击新闻职业道德关键词———84 个国家或地区新闻职业道德准则73 个关键词汇的统计分析》,《新闻记者》2007 年第6 期、第7 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传媒伦理道德问题的历史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4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94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b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