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网络技术对个人隐私权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03 12:42
本文关键词:论现代网络技术对个人隐私权的影响
【摘要】:网络技术的成熟和网络信息传播的迅猛发展,促成了一个自主性、开放性、全球性、多元化的网络社会,被广泛认为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它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内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并依赖于网络生活。进入21世纪,互联网在我国迅速普及,网络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当人们积极进入网络空间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巨大福祉时,网络技术所带来的负面问题也迅速显现出来,个人隐私权遭受的挑战就是一个突出体现。网络中的个人隐私信息在网络黑客、“人肉搜索”面前已经无处可遁,通过网络侵入个人空间、公开个人资料、干涉个人活动的事件屡见不鲜。 目前,网络技术带给人类的益处远远大于其负面影响,我们不可能因其负面影响而去禁止或者放弃网络技术,要限制甚至消除网络技术的“恶”性,关键在于如何消除网络使用主体内心的“恶”念,促使人们“善意”地使用网络。据此思想,本文提出了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最终实现途径:以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为基础,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伦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需要网络参与主体承担各自的责任,作为国家政府首先应该在立法上加快进程,而且应该成为网络道德建设、道德教育的主要推动力量。应该认识到网络空间的公共性,要用现实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加强自我约束,防止个人自由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蔓延。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对于互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对于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都有着积极而长远的意义,网络空间的最终治理,需要各参与方来共同努力,需要网络伦理的尽快形成。
【关键词】:网络技术 隐私权 网络伦理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2-05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一、从传统隐私权到网络隐私权9-14
- (一) 传统伦理学中的隐私权9-10
- (二) 网络隐私权概念10
- (三) 两种隐私权的差异10-14
- 1、个人隐私权的数字化10-11
- 2、个人隐私权的虚拟化11-12
- 3、个人隐私权的时空压缩化12
- 4、隐私权监管的去中心化12-14
- 二、网络技术对个人隐私权的影响及其特征14-26
- (一) 网络技术对个人隐私权的积极影响14-15
- 1、信息数字化与虚拟性为隐私保护提供了屏障14-15
- 2、网络匿名性增加了个人隐私保护的安全性15
- (二) 网络技术对个人隐私内容的不利影响15-19
- 1、个人隐私内容受高技术智能窃取手段威胁16-17
- 2、个人隐私信息盗取的无形化17-18
- 3、个人隐私内容的保护空间发生转移18-19
- (三) 网络技术下个人隐私侵权特征19-26
- 1、网络高技术从业群体成为了隐私侵犯的主要来源20-21
- 2、网络隐私侵权呈现年轻化特征21-22
- 3、网络“害客”的隐患依然严峻22-23
- 4、网络侵权主体的多样化23-26
- 三、网络技术条件下个人隐私权保护的困境26-33
- (一) 技术困境26-29
- 1、网络技术的价值负荷26-27
- 2、网络技术对信息伦理冲突的不可控性凸显27-28
- 3、网技术对个人信息监管的可操作性较弱28-29
- (二) 道德困境29-33
- 1、网络道德规范的缺失29-30
- 2、网络对人本身的异化30-33
- 四、构建网络伦理,保护网络隐私33-41
- (一) 网络伦理构建的基本原则33-36
- 1、遵守现代网络伦理道德准则33-34
- 2、网络伦理的构建应汲取传统文化精髓34-36
- (二) 网络道德伦理的规范36-38
- 1、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36-37
- 2、引导正确的网络典论氛围37-38
- (三) 强化技术控制,完善惩罚与制裁办法38-41
- 1、强化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监管39-40
- 2、强化利益机制的调控40-41
- 结语41-42
- 附录42-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德生;;胡塞尔对主客观时间关系的确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徐朝友;;斯坦纳译学的海德格尔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赵光旭;;现象学与华兹华斯的情感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张成岗;;理解“技术实践”——基于科学、技术的划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郑伟红,郑卫丽;对技术选择因素的反思——评乔治·巴萨拉的技术发展和技术选择思想[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6 刘美凤;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7 巨乃岐;关于技术理性的几点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徐用吉;林清华;黄炜;;高校学报促进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实证[J];编辑学报;2007年01期
9 邹成效;略论自然的技术后果[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邢广桥,吴夺,王新;对科技异化根源的认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965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965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