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的形成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3 19:27

  本文关键词: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的形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回族 儒家 “顺主忠君” “忠”文化 形成


【摘要】:文化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就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开始了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无论是伊斯兰文化还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忠孝”作为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回汉人民的日常行为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对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形成的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的伦理思想,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回族所信奉的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传入中国时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维护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积极学习儒家文化,从而开创了“以儒诠经”的活动。而回族“顺主忠君”的政治伦理思想,正是在吸纳与改造中国儒家“忠”文化的基础上才形成的。回族穆斯林学者能够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积极吸收儒家“忠”文化的合理因素,以“孝”为基础,对“忠”进行适当的变通与调整,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伦理文化。究其原因,这与中华文化自身博大的胸怀和包容性,回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密不可分的。本文采用文献梳理法、对比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的形成进行系统的论述。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章,论述了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原因,有助于从源头上做出铺垫。第二章,通过回族对儒家“移孝作忠”、“为君之道”和“为臣之道”思想的吸纳,探讨两种思想融合的基础。第三章,论述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对儒家“忠”文化的改造,具体探讨了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并且在总结出改造的具体内容后,又分析了两种“忠”文化的差异性。第四章,论述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作用及当代启悟。结束语,阐述对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形成的展望。
【关键词】:回族 儒家 “顺主忠君” “忠”文化 形成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2-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8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7-9
  • (一) 研究背景7-8
  • (二) 研究意义8-9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9-11
  • (一) 政治伦理9-10
  • (二) “忠”10-11
  • (三) “顺主忠君”11
  • 三、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11-14
  • (一) 国内学者对于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的研究情况11-13
  • (二) 国外学者对于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的研究情况13-14
  • 四、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不足14-15
  • (一) 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总结14-15
  • (二)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5
  • 五、论文的可能创新点与不足15-16
  • 六、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16-18
  • (一) 研究思路16
  • (二) 研究方法16-18
  • 第一章 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原因18-25
  • 第一节 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18-21
  • 一、回族先民在我国的经商及交往18-19
  • 二、伊斯兰教对回族伦理文化的影响19-20
  • 三、回族在中国社会地位的变化20
  • 四、中国伊斯兰教的汉文译著活动20-21
  • 第二节 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的形成原因21-25
  • 一、深受伊斯兰政治伦理的影响,又被加以本土化改造22
  • 二、符合《古兰经》精神和经训中服从主事人的思想22-23
  • 三、回族穆斯林对儒家“忠”文化的深切认同23-24
  • 四、回族穆斯林在中国封建社会图生存、求发展的创新之路24-25
  • 第二章 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对儒家“忠”文化的吸纳25-34
  • 第一节 回族对儒家“移孝作忠”思想的吸纳25-27
  • 一、“内孝外忠”25-26
  • 二、“以孝劝忠”26-27
  • 第二节 回族对儒家“为君之道”的吸纳27-30
  • 一、君尽其为君之道以“仁”27-28
  • 二、“君视臣以礼,臣视君以忠”28-29
  • 三、为君之德29-30
  • 第三节 回族对儒家“为臣之道”的吸纳30-34
  • 一、既忠于主,又忠于君30-31
  • 二、臣尽其为臣之道以“忠”31-32
  • 三、为臣之德32-34
  • 第三章 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对儒家“忠”文化的改造34-42
  • 第一节 回族对儒家“忠”文化改造的历史必然性34-35
  • 一、回族伊斯兰教发展变化的必然性34-35
  • 二、回族接受儒家“忠”文化影响的必要性35
  • 第二节 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对儒家“忠”文化改造的内容35-39
  • 一、王岱舆:由“认主独一”到“顺主忠君”36
  • 二、王岱舆:人生三大正事——顺主、顺君、顺亲36-37
  • 三、刘智:“君者主之影”37-38
  • 四、马注:“君王代主宣化”38-39
  • 五、回族穆斯林学者对“愚忠”的反对39
  • 第三节 回族与儒家“忠”文化的差异性39-42
  • 一、“忠”的对象:“天道”与“人道”40
  • 二、“忠”的顺序:“五典”与“五伦”40-41
  • 三、“忠”的目的:“维护伊斯兰信仰”与“维护封建统治”41-42
  • 第四章 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作用及当代启悟42-49
  • 第一节 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作用及局限性42-45
  • 一、促进了伊斯兰教本土化、民族化的进程42-43
  • 二、适应了中国的宗法家族社会43
  • 三、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43-44
  • 四、具有明显的封建理想主义色彩44-45
  • 第二节 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形成的当代启悟45-49
  • 一、有利于加强回族爱国爱教的思想45-46
  • 二、有利于回族与各民族关系的融洽46
  • 三、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借鉴46-47
  • 四、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47-49
  • 结束语:回族“顺主忠君”伦理思想形成研究的展望49-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4
  • 个人简介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广开;;忠君观念在汉代的成熟与定型[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3年01期

2 宋子英;钱宗范;;略谈我国古代忠君思想的起源和演变[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3 许绾;“忠”“奸”概念不应混淆[J];江汉论坛;1981年05期

4 李福泉;我国古代忠君思想的形成[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5 刘慧宇;;先秦时期忠君观浅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05期

6 ,

本文编号:966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966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d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