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猝死者冠状动脉与心肌中性激素受体表达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11:25
本文关键词:冠心病猝死者冠状动脉与心肌中性激素受体表达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猝死 冠心病猝死 雌激素受体 雄激素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图像分析
【摘要】:【研究背景】在法医病理学实践中,常见冠心病猝死的案例,以男性多见。虽然这与男性纠纷和犯罪较多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冠心病发病率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高于女性;但女性在更年期后发病率又明显升高,与同龄男性相近。因此传统观点认为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雄激素对心血管的作用有了不同的认识。与雌激素一样,雄激素也可以舒张冠脉,抑制炎症因子,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雄激素对心血管系统可能起到保护作用。雄激素经芳香化酶可生成雌激素,而两者具有相互拮抗作用,因此雄激素与雌激素及其相互关系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以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法医病理学研究对象多为尸体,很难直接检测血液中性激素的浓度的准确水平。由于性激素主要通过其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与性激素血浓度相比,研究性激素受体在冠脉与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对反映不同组织生前对性激素的暴露程度更有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技术成熟,且对检材的要求不是很高,适合法医病理学的研究及实践。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雄激素和雌激素与冠心病猝死的关系的报道。 【目的】研究冠心病猝死者冠状动脉及心肌组织ER及AR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对照之间ER、AR及ER/AR的差异,以探讨性激素与冠心病猝死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新依据,为冠心病防治和冠心病猝死的法医病理学鉴定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法医病理教研室2011年尸检案例中根据本研究病例的分组条件筛选出冠心病猝死组18例、有冠心病的其他死因组(对照组Ⅰ)18例和无冠心病的其他死因组(对照组Ⅱ)17例,,每例均取冠状动脉及左心肌纵切面,进行HE染色、ER和AR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半定量图像分析和统计处理。 【结果】冠心病猝死组ER、AR表达呈弱阳性,对照组Ⅰ表达相对增强,对照组Ⅱ表达呈强阳性,图像分析及统计处理结果:①冠心病猝死组与对照组Ⅰ相比,冠状动脉及心肌组织ER、A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冠心病猝死组与对照组Ⅱ相比,冠状动脉及心肌组织中ER、AR表达明显降低;③对照组Ⅰ与对照组Ⅱ相比,冠状动脉中ER、AR表达明显降低;④三组间ER/AR比值无差异。 【结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及心肌中性激素受体表达均明显降低,提示雌激素及雄激素对心血管系统均有保护作用,ER/AR比值的意义则有待进一步确定。
【关键词】:猝死 冠心病猝死 雌激素受体 雄激素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图像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19.4
【目录】:
- 主要缩略语英汉对照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2
- 材料与方法12-15
- 实验结果15-24
- 讨论24-28
- 结论28-29
- 参考文献29-33
- 附图及说明33-35
- 综述35-46
- 参考文献41-46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文章46-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巍,唐燕,陈锡昌,周新华;大鼠心脏的雌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1年02期
2 常笑雪,王淑钗,王耀华;大鼠心肌及动脉壁雄激素受体的探讨[J];解剖学杂志;1995年06期
3 于洪川;魏智清;张振汉;樊志刚;;小鼠急性缺氧后肺内肥大细胞的变化[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周小林;杨淑华;郭志明;李克珍;张小康;;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年03期
5 齐天军;陈文强;姜翠玲;杨天豪;翟梅青;李大庆;由倍安;李继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单核细胞趋化活性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5期
6 尚美生;任莉;赵嘉慧;乔中东;赵荣瑞;;性激素与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6年04期
7 俞顺章,沈洪兵;国内外冠心病的发病现状及其预防对策[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年05期
8 张秀锦;李小鹰;曹甜甜;叶玲;;雄激素受体CAG重复序列多态性与老年男性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年10期
本文编号:1012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012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