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大学生社会键问卷的编制及其犯罪预防

发布时间:2017-10-15 14:07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键问卷的编制及其犯罪预防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犯罪 自我控制 社会键 犯罪预防


【摘要】:大学生犯罪现象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多,解决方案也不少。然而大学生犯罪现象仍然不断出现,目前呈现迅速性、多样性、广泛性的特点,因为尚没有很好的简单而有效的预防措施。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从为什么不犯罪的角度总结出了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四个因素“依恋”、“参与”、“奉献”、“信仰”。而国外关于自我控制的研究又证明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低下和自我控制意愿弱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个体原因。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犯罪和青少年犯罪的各种理论研究的整理,总结出影响大学生犯罪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为:一、犯罪机会成本低收益大即针对犯罪行为制定的惩罚威慑力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当犯罪收益足够时就会诱导个体为了获取巨大收益冒险使用犯罪手段。二、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和对于相关行为的相关犯罪法律和条文设置的不合理,即一些可以合法化的行为被定义为犯罪行为。个体因素为: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意愿、社会控制程度。 社会环境因素的改变不是一时就能完成的,它往往具有滞后性,缓慢性,并且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何况任何时期任何制度都多少会有不尽完善的地方。因而我们不能指望等着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制定出完美的社会制度后使犯罪行为逐渐消失。而从个体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则显得快速、简单而有效。即只要在大学校园内通过量表筛选出社会控制程度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低下、自我控制意愿不足的个体,作为潜在的犯罪个体进行重点关注和干预,则可以最小的成本做到最大化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效果。 目前关于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控制意愿都已有相应的测试量表,而关于社会控制程度的测试尚未有现成的量表。社会控制理论又称为“社会键理论”。本文采用“社会键”概念来描述个体的社会控制程度,尝试编制《大学生社会键问卷》,结合《自我控制能力量表》、《自我控制意愿量表》共同组成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筛选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学校、家庭、个体三个角度出发的大学生犯罪预防对策。 编制后的《大学生社会键问卷》共包含3个因子,分别为奉献因子、参与因子和信仰因子。其中奉献因子下含7个题项,参与因子下含6个题项,信仰因子下含3个题项,共16个题项。但研究的结果显示三个因子是相互独立的,也即“社会键”概念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因素,而是三个因子的合称。问卷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和《SCL—90量表》作为效标问卷,分析显示目标问卷及问卷的三个因子都与两个效标问卷有显著的相关。总体显示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作测量大学生社会控制程度的工具。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 自我控制 社会键 犯罪预防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13.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引言9-10
  • 1 中国大学生犯罪现状10-11
  • 2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11-27
  • 2.1 国内关于大学生犯罪的研究11-14
  • 2.2 国内外从青少年犯罪研究的角度对大学生犯罪的研究14-23
  • 2.2.1 紧张理论17-18
  • 2.2.2 社会控制理论18-19
  • 2.2.3 自我控制理论19-20
  • 2.2.4 逐级年龄非正式社会控制理论20-21
  • 2.2.5 犯罪经济学理论21-23
  • 2.3 国内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23-27
  • 2.3.1 社会支持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中介作用23-24
  • 2.3.2 社会支持中介作用的局限性及社会键的中介作用24-27
  • 3 大学生犯罪原因机制及犯罪预防体系27-30
  • 3.1 大学生犯罪原因机制的总结27-28
  • 3.2 犯罪预防体系的建立28-30
  • 4 大学生社会键问卷的编制30-40
  • 4.1 问卷编制架构30-31
  • 4.1.1 问题提出30
  • 4.1.2 问卷效度检验假设与构想30
  • 4.1.3 初始问卷的形成30-31
  • 4.1.4 问卷计分方式31
  • 4.2 小样本测试31-33
  • 4.2.1 研究目的31
  • 4.2.2 研究方法31-32
  • 4.2.3 研究对象32
  • 4.2.4 研究材料32
  • 4.2.5 研究程序32
  • 4.2.6 统计工具32
  • 4.2.7 结果与分析32-33
  • 4.3 大样本分析33-40
  • 4.3.1 研究架构33-35
  • 4.3.2 研究分析35-40
  • 5 结论40-42
  • 5.1 结果解释40-41
  • 5.2 讨论与结论41-42
  • 6 大学生犯罪预防42-49
  • 6.1 大学生犯罪的学校预防42-45
  • 6.2 大学生犯罪的家庭预防45-46
  • 6.3 大学生犯罪的自我预防46-47
  • 6.4 总结47-49
  • 7 本研究的贡献与不足49-51
  • 7.1 本研究的贡献49
  • 7.2 本次论文的创新之处49-50
  • 7.3 本研究的不足50-51
  • 参考文献51-53
  • 附录53-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海富;在校大学生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探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年04期

2 陈晓明;学校与青少年犯罪防范: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4期

3 步海英;;大学生违纪违法与高等教育改革[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02期

4 韩世强,陈秀君;试析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重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04期

5 姜兵;关于大学生犯罪现象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9期

6 曾培芳;;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和矫正理论与实践模式的整合——以社会控制与社会支持为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7 汪天德,汪颖琦;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J];青年研究;2000年04期

8 刘瑛;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原因与防范措施[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年03期

9 向德平,田北海;转型期中国社会失范与社会控制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03年02期

10 屈智勇;邹泓;;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轨迹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殿朝;中国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立涛;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分析及防范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2 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奎臣;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理念与方式创新——社会支持的预防功能及对策构建[D];中南大学;2003年

4 郭玉川;社会控制理论视野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胡年珊;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防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孙丹兵;大学生犯罪的分析及教育预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曹国辉;大学生犯罪的成因与防治:以犯罪心理为视角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刘忠忱;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D];吉林大学;2005年

9 张远;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杨春梅;转型期的大学生犯罪与社会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375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0375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0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