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心理视角的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社会心理视角的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 出处:《苏州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深刻变化,中国传统社会正以稳健的步伐向现代社会转型与过渡。然而,中国多元复合的社会转型形成了种种复杂的效应,不但引起了人们在认知结构、思想观念、个性特征、心理诉求、情绪情感方面的根本转变,也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的冲突。大量群体性事件应运而生,并不断向复杂化、组织化、规模化、暴力化发展,并与网络舆论形成共振。 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明晰群体性事件定义、分类、特征和正反面影响的基础上,从社会心理角度为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切入点,探讨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形成机理。本文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个体与群体心理交互三个角度分析了事件形成的理论原因,给出了事件发展的逻辑框图,并以此在随后的瓮安事件案例分析中,得出了个体的心理是瓮安事件产生的前提条件;群体的心理是瓮安事件产生的促进剂;个体与群体的心理交互是将瓮安事件推向了高潮的结论。 研究认为,原有的不平衡心理和怨恨是前导,相似的利益诉求和从众等心理扩大了事件的范围和规模,社会助长效应促进了群体共生,骨干成员的动员促使了群体态度的转变,由流言产生的政府的信任危机直接催化了事件,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定型奠定了群体的行动力符号互动,推进了事件的组织化和强大破坏力。针对这些结论,本文就群体性事件提出基于社会心理角度的管理对策。认为,首先应该调试的是政府的心理,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群体性事件观。在此基础上政府应树立亲民形象,提升执政能力,减少群众的不平衡心理。其次,应针对利益诉求渠道不畅的问题,完善利益诉求渠道,架构平等的社会沟通系统。针对个体的从众和法不责众等心理,应采取分化瓦解的方式,以及必要措施,分层次应对。更重要的是,针对群体事件,应公开信息渠道,采用阳性强化和合理情绪疗法,积极进行心理疏导。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63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义 ,周国梁;山东省公安机关集中开展处置群体性事件专题研讨培训[J];公安教育;2001年12期
2 林金荣;争取把更多的群体性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天台县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实践思考[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3 叶国兵;;用和谐理念指导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J];公安教育;2008年04期
4 廖海青;;如何面对“群体性事件”?[J];南风窗;2009年05期
5 王鲁军;张闻一;;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J];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11期
6 王锡锌;;从“管理”走向“参与”的转变[J];人民论坛;2009年16期
7 燕继荣;;诊断群体性事件的三种理论依据[J];人民论坛;2009年22期
8 王顺美;;提升公权力公信力与防范群体性事件是正向关系[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S2期
9 ;劳资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加[J];共产党员;2010年02期
10 曹英;;群体性事件中信息处理的策略[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雁英;;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其根源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泽鹏;;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治理防范问题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秀梅;;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与基层领导管理能力的提升[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勇;;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杨红;;行政首长应急能力问题研究——从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谈起[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孙元明;;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发展及其治理的实现途径[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7 甘永平;郭淑娟;;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探讨[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延芳;;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力;;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周甲文;;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预警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百姓——书记市长交流台”系统升级[N];贵阳日报;2009年
2 陕西省白河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 阮家军;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构建平安和谐白河[N];西部法制报;2010年
3 吉林省公安厅厅长 陈占旭;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N];人民公安报;2001年
4 倪晓;山东连续三年实现五个下降[N];法制日报;2007年
5 信阳市公安局党委委员 张传明;要把握好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度[N];今日信息报;2007年
6 洪茂琼;清溪镇四项机制保平安[N];巢湖日报;2007年
7 董倍宏;我市召开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涉访群体性事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N];陇南日报;2008年
8 陈立雄;桂平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明显[N];广西日报;2008年
9 王德聪;实现北京两会“零上访”目标[N];毕节日报;2008年
10 江玲玲 月航 李超;民革市委提出14条对策建议[N];常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赐江;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纯平;新世纪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吴亮;中国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曾润喜;我国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防控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刘超;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徐小江;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中的农民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彭支援;集体维权的法理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唐乐;Web2.0时代面向社会公众的组织外部传播[D];复旦大学;2011年
9 郭翔;水污染公共安全事件信息扩散与耦合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巍;“互向模式”下的群体性事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2 王建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刘亚心;新时期群体性事件问题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辛昱辰;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解志元;我国基层政府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能力准备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李琦;群体性事件中公众情绪对舆论的影响及政府应对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周健;群体性事件中的地方政府信任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张申;刑事侦查中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应对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方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对行政决策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奇歆;农村征地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09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309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