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6 17:13

  本文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 出处:《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结合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影响青少年犯罪的消极家庭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包括消极的家庭特征、不良的家庭教育、贫困的家庭经济、不当的授乳时期、家庭不和睦、家庭结构不完整等,并提出了一些克服这些因素的建议。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negative family factors affecting juvenile delinquency, including negative family characteristics, poor family education. Some suggestions for overcoming these factor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poor family economy, improper lactation period, family disharmony, incomplete family structure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C913.5
【正文快照】: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在刑事犯罪中所占比率一直居高不下,被称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在我国,青少年犯罪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一直呈现严峻态势。如何有效地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遏制青少年犯罪的上升趋势,已成为犯罪学和社会学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童春旺;隔代教养:未成年人犯罪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篮;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黄春燕,于海楠;论强化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机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况利,李进,张琪,兰长安,杨德兰,汪仲春,余献礼;普高和职高学生人格特征及择校的影响因素[J];重庆医学;1999年03期

4 宋高初;从心理学角度浅析我国现阶段犯罪成因及其预防[J];当代法学;2001年05期

5 唐芳;;恢复性司法的困境及其超越[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马贵翔;狱内行刑社会化的价值及其实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徐庆轩;试论刑事侦查谋略的设计[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8 王婉冰;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及其启示[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5年03期

9 万筱萍;民工犯罪原因及其预防[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5期

10 叶青,王刚;论心理测试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中的运用[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于国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张中;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孙文红;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廖斌;监禁刑现代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李艳玲;量刑方法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姚建龙;福利、惩罚与少年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7 单勇;犯罪的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王维;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花云;家庭社会化功能的嬗变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刘东民;加罗法洛自然犯罪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何少薇;罪犯自我特征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秦永峰;罚金刑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5 张海峰;妨害婚姻家庭犯罪论纲[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唐彦;网络与青少年犯罪心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郭子贤;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犯罪组织黑社会化的根本原因[D];湘潭大学;2003年

8 黄德雄;刑事追诉时效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9 李慧;也论刑法谦抑[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方齐;职务犯罪预防论[D];黑龙江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仇凤琴,黄永兰,孙文英;犯罪青少年的父母养育方式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04期

2 鲁涤,张凤芹;丈夫施暴致伤妇女101例鉴定分析──兼论家庭暴力的法医学鉴定[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7年04期

3 李超,毕荣博;从未成年人保护看国家监护制度的构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4期

4 王莹;挽救迷途的“羔羊”——青少年犯罪心理解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7期

5 吴美娜;我国现阶段家庭暴力问题的法律责任及防止对策[J];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王世军;单亲家庭及其对子女成长的影响[J];学海;2002年04期

7 范德章;妇女遭受家庭暴力的现状、成因和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珍珍;;青少年犯罪成因与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某县青少年刑事检察工作为个案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卢兴治;;新形势下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对策[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5期

3 谢瑞娟;;青少年犯罪的警示[J];源流;2005年04期

4 刘亚飞;周琳;;对青少年犯罪与人格障碍之关联的探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8期

5 黄梅艳;;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以家庭教育为视角[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年07期

6 陈林慧;;浅议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黄毓毅;;论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4期

8 梁雪漫;;浅析网络道德缺失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1年45期

9 袁梁;;我国家庭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研究[J];知识经济;2011年13期

10 刘苑竹;;关于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后良;谢本珉;陈丽梅;;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2 ;贵州省青少年犯罪对策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王淑华;;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探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潘小莉;;关于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云鹏;;试论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潘松萍;朱临;;文化冲突语境下的青少年犯罪解读[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7 董峗;;论“调剂商行”对青少年犯罪的破窗效应[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盖玉彪;习裕军;;论青少年犯罪中的网络因素[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金碧华;;青少年犯罪与社会化矫正——社区矫正对象Y某典型个案之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10 金鑫鑫;;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建华;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N];临汾日报;2006年

2 顾健;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N];江苏经济报;2010年

3 徐爱东;影响青少年犯罪四大主因[N];民营经济报;2007年

4 何欣 本报记者 刘福国;人格缺失为青少年犯罪埋下“隐患”[N];中国妇女报;2008年

5 上蔡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 韩文韬;浅谈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N];驻马店日报;2008年

6 呼伦贝尔学院副教授 于洪燕;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N];人民法院报;2009年

7 王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N];今日信息报;2009年

8 永清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邱福星;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对策[N];廊坊日报;2009年

9 孙爱萍;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及对策[N];黄山日报;2009年

10 本报通讯员 钱向荣 钱沁 本报记者 赵勇进;透视辍学青少年犯罪[N];南通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海英;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白宇明;利用增龄性定量指标判定华中地区青少年生理年龄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思月;关于包头市青少年犯罪现状与预防管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吕建星;城市中心地区青少年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陈曲;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犯罪及不良行为的预防[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4 刘婧;浅析网络游戏沉迷或成瘾与青少年犯罪的联系[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束钰;标签理论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探析[D];安徽大学;2010年

6 韩良芝;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对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解立;动漫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李柯;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违法犯罪青少年矫正教育中的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管向梅;中国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治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10 黄明;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66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466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a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