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西方女性犯罪研究发展综述
本文选题:西方 切入点:女性犯罪研究 出处:《公安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9世纪中期至 2 0世纪初是犯罪实证主义学派阶段 ,这一时期的西方女性犯罪研究以龙勃罗梭和菲利为代表 ,认为女性犯罪是生物性因素作用的结果 ,女性罪犯是一种“假男人” ,是“天生的犯罪人”。这种观点缺乏科学性并具有很大局限性。 2 0世纪初至 2 0世纪中期的西方女性犯罪研究学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O·波拉克和W·I·托马斯。他们的学说在很大程度上与龙勃罗梭和菲利的“生物决定论”观点一脉相承 ,但在某些方面比其更胜一筹。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女性犯罪研究可分为 :现代生物学派 ;现代社会学派 ;女权主义者的批判思想等。西方女性犯罪研究在近现代的发展给犯罪学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对犯罪学研究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Abstract]:The period from the middle of 19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is the stage of crime positivism school. In this period, the study of female crime in the West, represented by Rombroso and Philip, holds that female crime is the result of biological factors. Female criminals are "fake men", Is a "natural criminal". This view is unscientific and has great limitation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Western female criminologist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o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were Oporak and Wi Thomas. To a large extent, their theor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iological determinism" of Rembroso and Phyllis. Sinc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tudy of female crime can be divided into modern biological school, modern social school and modern society school.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female crime research in modern times has injected new blood into criminology research, which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riminolog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
【分类号】:D9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丽霞,王虎林;浅析中西方产权概念及其异同[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姜列青;调解社会和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国外三方协商机制的理论和实践活动[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黄仕红,宋小娥;中西法律信仰差异探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王虹;西方政党中间化发展特点透视[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李晨华;;从西方人事行政改革趋势看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中国特色[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6 柴宝勇;;政党认同研究在西方:综述与评价[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7 胡传胜;;西方民主的观念基础[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8 庞中英;;慎用“西方”这个概念[J];领导文萃;2009年05期
9 应雪婷;;中国与西方早期哲人的妇女观比对浅析[J];学理论;2010年01期
10 王秀华;;个人主义:从西方到中国——以毛泽东所反对的个人主义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苏;;西方早期职业教师发展特征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余自明;;转变观念将中药推向西方医药市场[A];全国首届侗医药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3 杨梅;;西方幼儿游戏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毕晋锋;;试述波普的科学哲学观[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杨昆福;;英汉禁忌语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沈玉芳;;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对我国的思考[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剑新;;中西花卉旅游景区设计之比较[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长吉;常亚慧;;试论西方教学价值观念的主要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王伟;;和谐城市与中国城市规划的功能取向——基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梳理与启示[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尹德洪;;早期的法和经济学思想研究[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首席记者 郑若麟;西方开始反思“冷战红利”[N];文汇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永恒;读者激辩“如何看待西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3 张凤阳;“民主”与现代西方政制的命名[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西方惧怕中国?[N];世界报;2011年
5 李形 陈红兵 丹麦奥尔堡大学社会科学院;东北大学文法学院;从四个“中国意象”探析西方“中国综合症”根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卜永光;西方观察中国的新视角[N];中国保险报;2010年
7 郑茜;一桩东方山水被西方话语所遮蔽的事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美国的中国学专家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西方要试着了解中国[N];人民日报;2010年
9 杰里米·卡恩 美国《新闻周刊》 本报特约编译 海燕;虔诚军:下一个基地组织?[N];世界报;2010年
10 演讲人 王岳川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安全[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品秀;现代西方审美意识与室内设计风格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陈月浩;西方当代艺术对室内设计创作的影响的若干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3 张瑾;小泉八云的日本情结与文学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妥超群;汉藏交界地带的徘徊者[D];兰州大学;2012年
6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琪;西方现代体育科学发展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影君;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1897-1927[D];辽宁大学;2011年
9 彭亮;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帆;中西绘画空间范式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强;清前期女性犯罪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杜欧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青年过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洋;错位与整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治秀;论西方德治思想及其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震萍;五四时期西方书信体小说的传入与中国书信体小说的兴起和衰落[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侯阿妮;西方语境下女权主义关于身体的理论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雪刚;浅析西方公民观念的起源[D];吉林大学;2005年
8 汪瑜佩;上海工业遗产的再利用[D];复旦大学;2009年
9 王学;莱蒙托夫的文学创作与俄罗斯民族主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郑亚莉;西方主体性道德教育及其价值[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92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592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