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佣犯罪问题研究
本文选题:雇佣犯罪 切入点:共同犯罪 出处:《知识经济》2009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雇佣犯罪是一种古老的犯罪形式,但我国刑法至今未明确规定雇佣犯罪,也未对其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而现实中的雇佣犯罪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表现出多种复杂形式。雇佣犯罪并非都是共同犯罪,对其定罪和处罚应分不同情况而定。
[Abstract]:Employment crime is an ancient form of crime, but the criminal law of our country has not clearly stipulated the employment crime. There is no clear judicial explanation for it, but the real employment crime shows many complicated forms in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s. Employment crime is not always a joint crime, and its conviction and punishment should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situations.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分类号】:D91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波;;新中国的加重和从重处罚制度的考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2 郭超;;关于结果犯未遂形态的几个问题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刘晓峰;;环境法视野下的中国水权制度演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4 张翅;;从《不用刑审判书》看古代司法中的术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刘道胜;凌桂萍;;明清徽州分家阄书与民间继承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赵晶;;刑事和解与中国古代法文化的若干断想[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闵冬芳;;清代法律和司法实践对共同谋杀之首犯与从犯的认定[J];北方法学;2011年04期
8 郑泽善;;放火罪的处罚根据[J];北方法学;2012年01期
9 蒋铁初;中国古代精神病人犯罪法探析[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10 张波;;新中国从重和加重处罚制度的考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成;;刑事和解与公诉权:功能互补[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焦艳鹏;戚道孟;;论核心生态法益及其刑事保护[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张红;;论见义勇为的法律救助[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4 付开镜;;毒药与魏晋南北朝政治斗争和矛盾处理的关系(摘要)[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5 聂立泽;肖鹏;;“涉黑”犯罪的几点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谢望原;白岫云;;加入WTO后我国刑事政策的调整与革新[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7 张秀玲;;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犯罪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冯卫国;王振海;;我国未成年犯罪人刑罚制度的完善——以相称原则为视角[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9 卢勤忠;;中外商业贿赂犯罪立法比较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韩旭;;论精神病人强制医疗诉讼程序的构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郭磊;量刑情节适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石瑞丽;宋代官营工商业竞价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游志能;民族习惯法的经济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梁瑞;唐代流贬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刘言浩;不当得利法的形成与展开[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亓正;商业贿赂的经济法规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潘爱青;增设执业资格刑的立法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孙倩;非法行医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媛媛;老年人刑事责任轻缓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单莹;玩忽职守型渎职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子为;“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柳红翔;商业贿赂犯罪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孙宏亮;唐律未成年人犯罪制度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9 季元强;论轻伤害案在检察环节适用调解机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孔鲁亚;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路屹;;试析片面共犯的性质[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鹿冬生;;浅论片面共犯[J];法制与社会;2008年20期
3 陈艳君;;片面共犯之出路[J];法制与社会;2009年21期
4 彭俊;廖柏明;;刑法中的片面共犯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5年S1期
5 苏瑞;;亲手犯若干问题思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6 辛波;;间接正犯之刑事立法的必要性[J];前沿;2007年09期
7 张洁;;共同犯罪和身份[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8期
8 韩雪莲;;浅析间接正犯[J];法制与社会;2007年06期
9 王海,杨帆;对马某是否应从重处罚[J];检察实践;2002年01期
10 耿赫;;浅议共同犯罪中的身份犯[J];法制与社会;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鹏宇;;浅析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刘佳;;洗钱罪共同犯罪的主体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3 李增保;李萧;;利用即时通讯软件传播淫秽物品行为探讨[A];第二十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时芳运;;论纯正身份犯的共同犯罪问题[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5 王树静;;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构成贪污罪共犯[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6 潘鄂岚;盛婷玉;汪明丽;;未成年人在共同犯罪中分案起诉的工作模式[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阮方民;龙一萍;;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几个问题[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8 胡晓洲;;对卷烟制假售假刑事案件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探索和思考[A];河南省烟草学会2006年论文集(上)[C];2007年
9 董玉庭;;黑社会组织特征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10 刘涛;王彬;;进城务工农民侵财型犯罪实证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鹏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轮奸是否以成立共同犯罪为前提[N];人民法院报;2006年
2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 廖盛芳;反思我国刑法中的共犯规定[N];检察日报;2008年
3 陈东林;冲动的惩罚[N];酒泉日报;2006年
4 查玉明;共同犯罪分案处理同一律师不可为多人辩护[N];检察日报;2006年
5 陆文洪 瞿美娟;共同犯罪中既遂犯与中止犯能否并存[N];人民法院报;2006年
6 刑法学硕士、法律期刊编辑 喻建立;刑法应回避“共同过失犯罪”的表述[N];检察日报;2008年
7 郁宏军 徐新宇;轻伤害案共同犯罪的三种基本类型[N];检察日报;2004年
8 陈洪兵;如何理解“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N];检察日报;2006年
9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郇习顶 郇习峰;从共同犯罪原理看买卖毒品案件的并案审理[N];人民法院报;2007年
10 巫国瑞 孙明放;浅析共同犯罪实行犯的犯罪中止[N];人民法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光明;共同实行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喻贵英;国际刑法中的共同犯罪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任海涛;承继共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田鹏辉;片面共犯论[D];吉林大学;2004年
6 杨辉忠;身份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林铤;混合身份共犯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9 王崇青;全流通时代的证券犯罪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10 阎二鹏;身份犯之共犯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岩;雇佣犯罪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2 陈长城;间接正犯的比较考察[D];厦门大学;2006年
3 刘士栋;片面共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秦洪征;间接正犯基本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王勇杰;身份犯共同犯罪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6 任慧;论片面共犯[D];苏州大学;2009年
7 李丹;教唆犯若干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8 王玉霞;共同过失犯罪共犯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范敏;身份犯与共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庾泳泓;片面共犯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18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618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