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网络恐怖主义初探

发布时间:2018-04-26 19:04

  本文选题:网络 + 恐怖主义 ; 参考:《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恐怖主义的概念、导致网络恐怖主义可能发生的因素和它发生的现实可能性,以及如何防范网络恐怖主义。通过文章的论述,笔者试图证明,被笔者称为网络恐怖主义的东西,虽然迄今为止在人类社会中尚没有出现实例,但是它的出现有着极大的现实可能性,我们应该对它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并从现在就开始对它进行预防。 文章的第一章从分析恐怖主义的概念着手,指出恐怖主义一词的贬义性是导致目前该词在使用上极度混乱的原因,并进一步给出了自己对恐怖主义的理解。在明确恐怖主义的含义和特征后,笔者进而分析了网络恐怖主义与一般网络犯罪、恐怖主义的区别,认定网络恐怖主义的本质在于通过、经由网络实施恐怖,制造、传播恐怖信息的,而这种对网络的利用,可以表现为不破坏网络组成要素如联网计算机等,也可以表现为破坏网络要素来给社会造成损失。 文章的第二章首先从网络和恐怖主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导致网络恐怖主义可能发生的因素,意在证明网络恐怖主义的发生从原因学的角度来看,自有其动力所在。紧接着笔者分析了网络恐怖主义发生的现实可能性,即它不但从理论上来看有着可能性,而且目前存在的一些事实已证明它发生的征兆,比如恐怖分子越来越关注和利用网络,而美国等网络大国则对网络恐怖主义这一尚未出现的事物表示出高度的警惕和重视等。通过上述两个层面的分析,笔者的意图就在于证明被界定为网络恐怖主义的东西,虽然现在在现实层面上并没有例证,,但是它的发生极有可能,而且一旦发生,危害将是极大的。 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本文最后一章先后论述了对恐怖主义和网络恐怖主义的一些防范措施。本章第一节首先论述了恐怖主义在人类社会的长存性,这种长存性一方面是由于导致恐怖产生的原因根于社会的各种矛盾,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社会存在许多有利于恐怖主义滋生和发展的因素。笔者认为,这种长存性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应该保持相对冷静的态度。同时,笔者就恐怖主义目前利用网络加强组织方式和结构、传播恐怖信息和能量的现象和趋势给予了证明,意在提示从这个角度对恐怖主义加以遏制。第二节分析了网络安全产生的原因,如软件本身存在被利用和破坏的可能性,使用者本身的网络安全意识薄弱等等,就此提出相应防范措施。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cyberterrorism, the possible factors leading to it and the realistic possibility of its occurrence, as well as how to prevent it.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article, the author tries to prove that what I call "cyberterrorism" has not yet appeared in human society, but its emergence has great realistic possibility. We should be fully aware and vigilant of it and prevent it from now on. The first chapter begin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terrorism, points out that the derogatory meaning of the term terrorism is the cause of the confusion in the use of the term at present, and further gives its own understanding of terrorism. After clarifying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rrorism, the author then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yberterrorism and general cybercrime, terrorism, and concludes that the essence of cyberterrorism is to carry out terror and manufacture through the network. The use of the network can not destroy the elements of the network, such as network computers, but also damage the elements of the network to cause loss to the society. The second chapter first analyzes the possible factors of network terrorism from the angle of network and terrorism, in order to prove that the occurrence of network terrorism has its motive fo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usation. The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alistic possibility of the occurrence of cyberterrorism, that is, it not only has the possibility in theory, but also the existing facts have proved the signs of its occurrence, such as the increasing concern and use of the network by terrorists.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large cyber countries have shown high vigilance and attention to cyberterrorism, which has not yet appeared. Through the above two levels of analysis, the author's intention is to prove what is defined as cyberterrorism. Although there are no examples in reality, it is very likely that it will happen, and once it happens, The danger will be great.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discussion, the last chapter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preventive measures against terrorism and cyberterrorism. 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first discusses the perpetuation of terrorism in human society, which, on the one hand, is rooted in va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 because of the causes of terror.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many factors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errorism in modern societ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is persistence objectively requires us to maintain a relatively calm attitude on this issue.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proves the phenomenon and trend of terrorism using the network to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and disseminate terrorist information and energy, which is intended to prompt the suppression of terrorism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second section analyzes the causes of network security, such as the possibility of software itself being exploited and destroyed, the weak awareness of network security of users and so 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D9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中玲;;网络恐怖主义的特点、趋势与预防[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北疆;网络恐怖主义浮出水面[J];国防;2001年11期

3 吴启诚 ,李炬;恐怖主义的新招数——“网络恐怖主义”[J];国防科技;2004年06期

4 佟晖,刘长文,齐莹素;网络恐怖活动及防范措施[J];警察技术;2005年01期

5 唐岚;网络恐怖主义面面观[J];国际资料信息;2003年07期

6 陈钟;论网络恐怖主义对国家安全的危害及其对策[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郑永红;网络恐怖的防范[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8 皮勇;论网络恐怖活动犯罪及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宋维才,姚得水;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特点及对策[J];公安研究;2005年05期

10 思泓;韩国1000多名公务员接受反网络恐怖活动教育[J];当代韩国;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皓;;恐怖主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一种评估方法[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徐人仲;;警惕邪教“法轮功”与恐怖主义合流[A];反邪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反邪教协会全国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张跃进;;大学生失业与恐怖主义孳蕃[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柳恒超;;恐怖主义根源的心理学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5 柯光;;美国遇袭事件与“法轮功”[A];反邪教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反邪教协会全国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陈冀胜;;现代化学生物恐怖问题[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彭伟步;;恐怖主义传媒心理战[A];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潘亚玲;;“9·11”后美国对“敌人”的建构[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9 刘延寿;张晓秦;;21世纪世界恐怖活动的犯罪学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10 刘延寿;张晓秦;;21世纪世界恐怖活动的犯罪学思考[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扬 刘颖玮;三位一体反“网恐”[N];中国国防报;2003年

2 陈伯江;网络恐怖 信息时代新威胁[N];光明日报;2002年

3 ;网络恐怖主义未得逞[N];计算机世界;2003年

4 张世强;网络恐怖:信息时代的新威胁[N];中国国防报;2004年

5 ;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N];计算机世界;2002年

6 ;犯网络恐怖罪,巴基斯坦规定可判死刑[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苏北;网络恐怖挑战国家信息安全[N];东方早报;2005年

8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 诸葛建伟;网络恐怖与信息战使网络成为第四战场[N];计算机世界;2005年

9 国际金融报实习生 黄蕾;“恐怖主义险”试水中国[N];国际金融报;2004年

10 袁路明;恐怖主义的“老师”是谁[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家栋;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满生;伦理语境下的恐怖主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焦玉奎;冷战后中东民族主义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闫文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5 尹淑艳;后冷战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潘亚玲;“9·11”后的美国爱国主义与对外政策[D];复旦大学;2007年

7 王弋璇;暴力与冲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张全义;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金良祥;创伤性事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王磊;布什反恐话语分析[D];外交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洪涛;网络恐怖主义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朱健;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及我们的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宋立娟;当代恐怖主义对国际安全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大伟;对恐怖主义根源及反恐对策与措施的探索[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简帝拉;阿富汗的恐怖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6 罗小胜;恐怖主义犯罪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高尚涛;当代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妮;论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谢卫东;“东突”的恐怖主义实质[D];外交学院;2002年

10 程智强;“东突”恐怖主义及其对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07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807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3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