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广州市居住迁移影响因素于户籍之间的比较
本文关键词:转型期广州市居住迁移影响因素于户籍之间的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26卷 第5期
2007年9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Vol126,No15Sept1,2007
转型期广州市居住迁移影响因素
于户籍之间的比较
刘望保1,闫小培2,3
(11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000;21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州510275)
摘要: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居住迁移率大规模增加,成为城市重构和社会空间分异
的基础动力。利用生命历程理论,通过家庭问卷调查,住迁移,居住迁移率呈上升趋势,、工作变动、、住房市场和
;但影响程度户籍间的差异明显,工作地
,而家庭生命周期和
,反映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居住区
位对本地人口的居住迁移影响显著,内圈层居民的迁移率相对较低,而居住区位变量对外来
人口的影响相对较弱。
关键词:居住迁移;生命历程;影响因素;户籍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7)0521055212
1 引言
居住迁移(指城市内部居住迁移)是地理学、规划学和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西方居住迁移研究的视角主要有两种:一是分析居住迁移与城市重构的关系,典型代表是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型;二是将居住迁移作为家庭居住消费的空间调整过程,分析居住迁移的影响因素、决策过程和住房搜寻过程等,Rossi[1]及布朗等[2]是典型代表。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居住迁移与家庭生命周期(Rossi[1];Simmons[3])、与居住满意度(Wolp2ert[4];Golant[5])和与住房市场变化(White[6];Boyle[7];Hamnett[8];Moore等[9];Long[10])等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截面分析(Cross2sectionanalysis)和纵贯分析(Longitudinalanalysis),由于数据的限制,纵贯分析相对较少,但有增多的趋势,如Withers[11]利用美国官方纵贯数据库“收入变化样本面板数据(PanelStudyonIncomeDynamics,PSID),利用离散时间风险模型分析了租房者的居住迁移,发现家庭生命周期变化对居住迁移有重要影响。
转型期中国城市的居住迁移率大规模增加,成为影响城市空间重构和社会分异的基础力量。国内对居住迁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迁移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迁移空间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3通讯作者:2006212221;修订日期:200720522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25003);香港浸会大学基金项目资助(HKBU2080/99H)刘望保(19752),男,博士,教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E2mail:liufeng09023@1261com闫小培,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1056地 理 研 究26卷特征的研究一般是在进行微观调查基础上进行的定性描述,如王兴中等[12]、史中华等[13]、柴彦威等[14]和冯健等[15]分别对西安、深圳、天津、北京等城市的实证研究。由于数据的限制,国内利用纵贯分析居住迁移行为研究才刚起步,还存在很多研究空白;李思名等[16,17]和易峥[18]利用纵贯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了北京和广州的居住迁移影响因素,发现婚姻变化、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住房特征等都是显著的影响变量。总体来看,国内相关研究仍较薄弱,尤其是采取定量分析方法,动态地模拟居住迁移的相关研究仍十分缺乏。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差距吸引了大批的外来人口涌入沿海发达城市,户籍制度已不再是城乡和区域之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障碍,但由于流入城市的住房供应、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城市政府依然不同程度地以户籍为依据来提供社会福利资源,造成外来人口在就业机会、平等,,济适用房等社会公房的机会;,。户籍因 (以下简称为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本文以社会经济改革,尤其是住房制度改革,分析1980年以来居住迁移率的演化趋势,并利用事件史模型来分析转型期中国城市居住迁移的重要“诱因”,并比较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的差异。2 居住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居住迁移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大体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211 住房制度改革
住房制度改革影响居住迁移,住房制度改革导致大规模的居住迁移,然而不同阶段的住房制度对居住迁移的影响不同,这也是需要对居住迁移进行纵贯分析的重要原因。广州市住房制度改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起步阶段,时间为1989年底以前,此阶段主要以一系列的试点改革为主;②房改售房阶段,时间为1990~1998年,此阶段大量的公房被出售,截止到1998年底,广州市各单位自管公房和市直管公房出售率分别在90%和85%以上;③住房市场化阶段,时间为1999年至今,此阶段逐步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制度改革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和具体实施过程对城市居民的获取住房的途径和居住迁移产生重要影响,如在起步阶段,居民主要从工作单位获取住房,是否发生迁移很大程度上受工作单位的支配;在市场化阶段,居民主要通过市场来获取住房,是否发生迁移则更体现家庭自身居住需求的改变。
212 住房的供应和分配环境
住房供应和分配环境影响居民获取住房的途径,进而影响居住迁移。转型期间中国城市住房供应结构多样化,既有住房租售价格带有补贴或折扣的住房再分配体制内的住房,包括单位房改房、房管局房改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也有按市场价租售的体制外的住房,包括自建房和商品房等。不同类型住房的分配标准不同,造成居民获取住房资源的机会差异性较大,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社会公房则只有具有本地户籍的中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单位房改房一般也只有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等部分工龄较长、职位较高的职工才能享受等。获取这些类型的住房后,发生居住迁移的意愿会不同,如获取房改房后,政策规定需5年后才能上市,而且工作单位或房管局有优先购买权,人们置换房
5期刘望保等:转型期广州市居住迁移影响因素于户籍之间的比较 1057改房的积极性不高;然而购买或租赁商品房后,变动住房所面临的障碍相对较小,因此居住在不同类型住房的户主的迁移概率会有一定差异。
213 区域发展背景
居住区位选择是居住选择的重要内容,也是居住迁移的主要原因。居住区位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概念,还包含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城市规模的扩大,郊区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人口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城市规划和城市政策引导人口的迁移,如中心城区的“退二进三”,中心城区产业升级和制造业外迁,引发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广州市的历次城市规划,引导城市空间向东、向南拓展,促进居住郊区化进程的加速。同时,区域住房价格和房地产开发规模也影响居住迁移,住房价格杠杆调控人口的空间分布,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吸引人口大规模涌入。
214 个人因素
、文化程度、,Ro[1],、家庭规模的扩大、婚姻状况的变化、家庭收入和社会地;不同单位掌握的资源和拥有的资金造成的单位房屋资源的差异也是影响职工居住迁移的主要因素,那些资金雄厚、福利好的单位职工居住迁移机会往往更多。
3 理论架构、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311 理论架构
这项研究采取生命历程(LifeCourse)理论来研究居住迁移。生命历程理论根源于传统的生命周期(LifeCycle)理论,但相比之下,生命历程理论更弹性化,它不需要规定一整套的生命周期阶段,而是考虑到个人生命历程的多样性,将居住迁移和住房消费与个体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关联起来,如结婚、小孩的出生、工作变动等,还可以将个体的居住决策与住房市场环境和更广泛的社会经济背景关联起来Dieleman等[19]。
用生命历程理论来研究居住迁移需要使用纵贯数据(longitudinaldata),面板数据(paneldata,即对被访者跟踪调查数年而获取纵贯数据)是经常被使用的数据,但面板数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在实践中一般采用回忆历史而获取的纵贯数据。 事件史模型是纵贯分析的重要方法,它有两种模型:离散时间风险模型和比例风险模型。由于居住迁移史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衡量的,属于离散时间,可用离散时间风险模型来分析。该模型的简略表达式为:
ln=a(t)+b1x1+b2x2(t)1-p(t)(1)
其中,P(t)表示案例在时间t上经历某事件的概率,1-P(t)表示不经历某事件的概率;x1表示独立于时间的变量,x2(t)表示随时间变化的变量,a(t)为常数项。离散选择模型中偏回归系数(b)表示自变量的影响大小,在分析中往往采取更直观的指标发生比Exp(b)来表述自变量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发生比例的变化。
312 问卷设计和抽样方法
本研究利用回忆历史的方法来获取纵贯数据。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与香港浸
1058地 理 研 究26卷
会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合作项目《市场化下住宅搬迁与
城市重构》(项目编号HKBU2080/99H)于2005年在广
州市进行了全市范围的家庭住房调查。笔者参与了此项调
查,调查的目的是反映个体的生命历程对居住迁移的影
响。两年的调查内容都包括了户主的基本情况、住户成员
的基本情况、户主目前的工作情况和1980年以来的工作
简历、户主现居所情况和1980年以来的居住简历、对现
居所满意程度及社区关系等内容。
问卷包括主样本和副样本两部分,样本量分别为1200
份(实际为1203份)和300份。主样本调查一般居委会。由
于番禺区大石街有许多高档住宅小区,层的居住迁移行为,主样本分配了200的5个居委会(大石、富丽图1 抽样居委会的空间分布1000:2004年Fig11 Distributionsof底各区((包括户籍人口和暂samplecommunities住人口),,按照2000年各区(仅
街道)常住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重来推测2004年底各区的常住户籍人口数,再加上暂住人口数就得到各区的总户数,依照各区总户数比重将样本分配到各区,取整后(即按照最近距离确定为25的倍数)确定各区应调查的居委会数,然后按概率比例抽样法(PPS)来直接抽取居委会。副样本调查城中村流动人口,抽样范围为白云、天河和海珠区,方法为在主样本居委会附近选取特征明显的城中村。居委会家庭户的抽取采取右手原则,每隔15户抽取一户。样本最终分布在42个街道的53个居委会当中。(表1)
表1 样本在广州市区的分布
Tab11 Distributionsofsamples
类 型
2004年街道数(个)
2004年居委会数(个)越秀10151
3
75
5100
14169荔湾131264100616717119东山101404100616718169海珠18352113252116726192天河22197143752510024121芳村96725031335158白云1519772001313313116黄埔95337551006139番禺9985200131336162合计1151381531500100133149抽样居委会数(个)样本数(个)样本比例(%)总户数(万户)
313 人年数据库的整理
运用事件史模型动态地模拟居住迁移,其关键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人年数据库,即每人每年各变量所对应的数据。利用问卷,依据户主回忆的自1980年以来居住、就业和家庭基本特征变化的历史数据,整理出人年数据库。人年数据库中包含有不随时间变化的家庭基本特征变量(户主文化程度、性别、户籍)、随时间变化的就业相关变量(户主职位、行业、单位性质、工作地所在区、职位变化和工作单位变动①)、随时间变化的居住相关变量(住房性质、住房产权、居住地所在区和邮编、居住迁移和产权转换)及随时间变化
①因问卷中无户主户籍变动情况,只能将其作为不随时间变动的变量。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也按照户主的户籍现状来划分。
本文关键词:转型期广州市居住迁移影响因素于户籍之间的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2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82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