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职务犯罪经济学模型
本文选题:职务犯罪 + 生命周期假说 ; 参考:《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年08期
【摘要】: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职务犯罪问题的分析,主要探讨职务犯罪的动态特征.模型主要考虑了以下相关因素:风险概率、法制环境、惩罚力度、退休年龄与预期寿命、就业收入与退休收入.假定在职者为风险中立者,他的决策变量是不法收入,目标是在动态约束下最大化其预期效用,得到了在职者的最优策略及预期效用的显示表达式.主要结论如下:在一定条件下,在职者退休前获取不法收入是其最优策略,单纯依靠惩罚力度的加强并不一定能够有效遏制职务犯罪;退休前后的收入差异越大,发生职务犯罪的可能性越高;调低退休年龄可能增加职务犯罪;在职者可动用资源的数量越大,职务犯罪的开始时间应当越晚;收入随工作年限逐年上升的模式有助于减少职务犯罪;收入水平对职务犯罪的影响具有某种"水平效应"和"非对称性".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life cycle into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duty crime, and probes into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duty crime. The model mainly considers the following related factors: risk probability, legal environment, punishment, retirement age and life expectancy, employment income and retirement income. Assuming that the incumbent is a risk-neutral, his decision variable is illegal income, the goal is to maximize its expected utility under dynamic constraints,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optimal strategy and expected utility of the incumbent is obtain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obtaining illegal income before retirement is the best strategy for the employed, and simply relying on the strengthening of punishment does not necessarily effectively curb job-related crimes, and the difference of income before and after retirement is greater. The higher the possibility of job-related crime is, the lower the retirement age may be, the greater the number of available resources is, the later the start time of the crime should be. The pattern of incom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ith the years of work is helpful to reduce the duty crime, and the influence of income level on the duty crime has some "level effect" and "asymmetry".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371030)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分类号】:D9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胡鞍钢,过勇;转型期防治腐败的综合战略与制度设计[J];管理世界;2001年06期
2 杨晓维;渎职的经济分析[J];经济研究;1994年01期
3 胡联合;胡鞍钢;;对转型期中国犯罪实际发案情况的估测[J];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桂生,阮平南;假冒伪劣商品治理中的政府官员行为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孙桂娟;;腐败成本的现实分析[J];长白学刊;2008年02期
3 董志强,刘婷;腐败与反腐:经济博弈分析与政策含义[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刘旭东;;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与我国现实比较[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1期
5 陈明;;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中的腐败与削减[J];财经科学;2006年10期
6 周世亮;;利益链的循环与行业腐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张善喜;刘永红;;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行政权力制约[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李秉强;;寻租对社会影响的定量研究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柏维春;;中国治理腐败的体制困境及其应对[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盛毅;租金、级差收益与私有企业的财富积累——兼评富人“原罪”[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叶晓辉;;关于我国预防、惩治腐败的法治思考[A];北京国际法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子学;杨晓春;唐小我;;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者违约条件分析[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3 刘文革;;腐败的检举成本与收益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陈春良;;收入差距扩大只是增加侵财犯罪吗?——基于县级面板数据的估计[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王安;;城市化、腐败与刑事犯罪[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汉霞;我国权力寻租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小勇;企业转制前后的国有资本流失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刘平;中国转型期反腐介廉的经济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张小斐;企业合约的经济学思考与统计学分析[D];天津财经学院;1999年
5 刘启君;寻租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戴治勇;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的执法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7 李晖;执政党的群众基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樊建强;收费公路产业规制制度改革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9 邓君韬;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关系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10 陈春良;中国转型期收入差距与刑事犯罪的动态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定宇;高校基建领域中的腐败行为防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郭剑;论我国反腐败机构的改革和完善[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邓向阳;关于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卢红;大型国有企业综合监督体系设计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5 朱立奎;中国廉政制度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6 孙中华;论我国当前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山西大学;2003年
7 林h,
本文编号:1867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186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