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劫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人口特征比较研究——以珠江三角洲TZ市为例
本文选题:抢劫 + 犯罪人 ; 参考:《南方人口》2006年02期
【摘要】:本文以TZ市2004年全年所发生的678件特大抢劫案件的资料为载体,探讨抢劫案件中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人口特征。研究发现,男性是抢劫犯罪的绝对主体,同时男性又是抢劫犯罪的最大被害人;流动人口是抢劫犯罪的绝对主体,同时流动人口又是抢劫犯罪的最大被害人;在抢劫被害人中,常住人口遭受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而流动人口遭受的人身伤害最为严重。本研究还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美国犯罪学家Emilie A.A和Darrell J.S.提出的工作机会和工作质量对于犯罪率影响的理论。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ime and victim ' s population in the case of robbery .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ale is the absolute main body of the crime and the biggest victim of the robbery crime .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s the absolute main body of the robbery , while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s the biggest victim of the robbery crime . In the robbery victim , the economic loss suffered by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is the most serious , and the current population suffers the most serious bodily injury . The study also confirms the theory that the work opportunity and the quality of work proposed by American criminologists are influenced by the crime rate .
【作者单位】: 广东警官学院
【基金】:广东警官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刑事犯罪人与被害人特征的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D9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国玲;抢劫杀人犯罪的事实分析[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徐建华,宋小明;珠江三角洲刑事犯罪人、被害人的人口特征分析[J];南方人口;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彬;;从“解构”走向“结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基本趋势[J];长白学刊;2006年04期
2 刘丽娟;;关于农民工就业权益缺失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黄云森;傅霖;陈可期;刘冬;江魁;秦斌;蒙春生;陈锦繁;;劳务工教育培训信息化解决方案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李丽;;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探讨[J];沧桑;2006年06期
5 陶明达;;农民工与市民的分化与融合[J];城市问题;2006年07期
6 徐莺;;农民工融入城市之难的思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张辉;陈娜;;重视农村留守妇女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党史博采(理论);2006年07期
8 钱正武;;农民工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J];调研世界;2005年12期
9 罗月婵;;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10 杨强;;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权益保障缺失及其矫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宫浩钦;;产品中的社会分层结构[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公维才;论中国农民养老保障的社会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郭继强;劳动供求状态:基于向下倾斜劳动供给曲线的理论与经验[D];浙江大学;2005年
3 陈星博;强制与遵从:收容遣送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4 杨金风;人力资本对非农就业及其收入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李臣玲;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陶明达;农民工生态流动与市民化、城市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7 董运生;地位不一致与阶层结构变迁[D];吉林大学;2006年
8 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钱正武;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10 冯钢;房地产广告:一个时代变迁的真实文本[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查国防;故意杀人案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2 张勇;规则与资源的再造:外出人口对乡村社会结构的意外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叶鹏;合肥市“城中村”问题调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4 周华;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郝丽霞;农村人力资本非农化补偿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黄维兵;浅论当代中国农民阶级阶层结构[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宇海;进城农民街头务工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家伶;农民抑或市民: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孟强;我国“富豪刑事被害”的犯罪学思考[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郝静;中国劳动力市场双重分割下农民工流动与就业[D];湖南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明祥;论抢劫罪的加重犯[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金泽刚;抢劫杀人案的定性问题[J];法律适用;2000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立荣;;论犯罪人罪后情状分析之基础[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娜仁;;对药家鑫案的犯罪学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3 靳高风;;从“天下无贼”到“天下有贼”和“天下少贼”——从影片《天下无贼》看当前社会的犯罪预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4期
4 孙溯;刘建坤;;预谋杀人案件侦查方向的确定[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汪东丽;;浅谈手机犯罪[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6 赵桂芬;;侦查活动中作案时间分析的心理学原理与应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王永程;朱宇夫;;江西2004年以来绑架杀人案件透视[J];中国刑事警察;2010年02期
8 樊振和;曾鸽;;五大科技手段彰显破案现代化水平——柳州市“2008·11·03”王亦丰团伙杀人抢劫案[J];中国刑事警察;2010年02期
9 张赛宜;;论被害性、犯罪动机与被害预防[J];政法学刊;2011年02期
10 王燕飞;;《犯罪学研究导论》批判性疏议[J];刑事法评论;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立锋;;论社区矫正中的犯罪人与被害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2 李世棣;;对550名罪犯的个性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3 黄慧霞;;广州市抢劫、抢夺犯罪空间特征研究——一种环境犯罪学视角下的探索[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刘贵萍;;对贵阳市拐卖儿童犯罪的犯罪学分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1世纪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陈和华;;被害性的犯罪心理学分析[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6 戴海琼;;当今我国社会有组织的犯罪形式存在原因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黄慧霞;;广州市抢劫、抢夺犯罪空间特征研究——一种环境犯罪学视角下的探索[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8 丛梅;;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社区犯罪防控的重点人群[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9 金其高;;大治安之猫鼠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刘锋;;论中医哲学思想在刑事侦察中的应用[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侯莎莎;本市抢劫案件降至10年最低[N];北京日报;2010年
2 孙玉红;“百日行动”延至月底[N];哈尔滨日报;2007年
3 肖志广;灵活运用视频监控破获抢劫案件[N];人民公安报;2009年
4 赵永明 张易廷 韩宝峰;抢劫货运司机 强行索要带路费[N];天津政法报;2010年
5 胡志宏 王立峰;商州分局专项整治保稳定[N];商洛日报;2008年
6 刘文晖;“灭门案高发”的说法并不准确[N];检察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罗安宇;“1+5”巡控模式 遏制“两抢一盗”[N];贵阳日报;2009年
8 杨婧;地下车库,安全吗?[N];江阴日报;2010年
9 韩冰;专业是法医 任务是破案[N];人民公安报;2003年
10 刘丽娜 赵法文 刘振华;胶州量化法治工作考评体系[N];青岛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田鹤城;经济发展与犯罪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张波;罪过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郑莉芳;成年人犯罪动机的生成与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胡承浩;中国社区矫正发展的路径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刘建清;犯罪动机与人格[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刘津慧;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07年
7 刘邦惠;精神病态男性罪犯自我的特点[D];西南大学;2008年
8 罗高鹏;中国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栾畅;校园惨案中报复社会案件犯罪人犯罪心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武志坚;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矫正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陈丹;甘肃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初探[D];兰州大学;2007年
4 万果;和谐思维视野下的社区矫正[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5 陈国栋;刑罚执行中的社区矫正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6 刘焱;文化冲突下的犯罪形成及防控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7 胡子龙;论侦查视角下的犯罪心理痕迹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王栋梁;系列杀人犯犯罪心理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朱雨;教育对犯罪程度的效应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10 肖辉馨;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的发生机制初探[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05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005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