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发生中的注意欠缺问题心理剖析
本文选题:过失犯罪 + 注意欠缺 ; 参考:《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5期
【摘要】:过失犯罪的发生在于人在认知活动中对引起过失犯罪的危险的注意的欠缺。注意是一种伴随着认知过程中的具有“前置”性的心理状态。人认识任何事物,都要首先对该事物施加注意,没有对某事物的注意就不能对其认知。因此,各种心理因素影响认知首先就要影响注意。错觉、情绪和情感、不良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遗忘等心理影响注意,改变注意的指向,对应当注意避免的危险没有注意,或者没有充分注意,或者不能注意时,就造成了注意的欠缺,从而构成过失犯罪。注意欠缺的类型可以划分为转移型的注意欠缺、分散型的注意欠缺、不能型注意欠缺、拒斥型的注意欠缺。
[Abstract]:The occurrence of negligent crime lies in the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 danger caused by negligent crime in human cognitive activities. Attention is a kind of psychological state with prepo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gnition. When one knows anything, one must first pay attention to it. Therefore, a variety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cognition must first affect attention.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illusions, emotions and emotions, ill will and mental quality, forgetting, etc., to change the direction of attention, to pay no attention to the dangers that should be avoided, or to fail to pay sufficient attention, or to fail to pay attention. It causes a lack of attention and thus constitutes a negligent crime. The types of attention defic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he attention deficit of transfer type, the attention deficit of dispersion type, the attention deficiency of cannot type and the attention deficiency of rejection type.
【作者单位】: 北华大学政法学院
【分类号】:D917.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立聪;;论过失犯罪的注意义务[J];潍坊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杜立聪;;试论被害人承诺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律效力[J];潍坊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赵炳寿,田宏杰;完善刑法中正当防卫条件的构想[J];中外法学;1997年01期
4 陈兴良;“无行为则无犯罪”——为一条刑法格言辩护[J];中外法学;1999年05期
5 刘艳红;;我国与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之比较研究[J];中外法学;2004年05期
6 周光权;;论实质的作为义务[J];中外法学;2005年02期
7 张小虎;;身份犯与共犯罪刑论[J];中外法学;2005年03期
8 周光权;;违法性判断的独立性 兼及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改造[J];中外法学;2007年06期
9 王安异;;重申犯罪主体 论以人为本的刑法意义[J];中外法学;2010年03期
10 周光权;;结果回避义务研究 兼论过失犯的客观归责问题[J];中外法学;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汤媛媛;保险法近因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颜海燕;违反国际人道法犯罪的个人刑事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肖晚祥;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李林;危险犯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磊;以票控税模式下普通发票管理中的犯罪认定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胡志军;刑罚功能新论[D];山东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莺;《唐律》与现行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的比较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刘国涛;;浅论共同正犯[J];法制与社会;2009年19期
3 曲瑛;刘慧颖;曲红波;;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J];法制与社会;2011年07期
4 张熠;;共同过失犯罪成立共同犯罪之理论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0年33期
5 邱兴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比较研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6 张玉珍;论过失犯罪的心理结构[J];人民检察;2001年04期
7 王立志;累犯构成视角的转换(下)——过失累犯之提倡[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付景威;;过失犯罪应负刑事责任的理论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05期
9 张凌;重大医疗责任事故的定罪研究[J];法学;1987年06期
10 周其华;;刑法规定的过失犯罪的认定与论证[J];法学家;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媛媛;;地理学习中学生常见问题的心理剖析及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汪斌;;对“法轮功”痴迷者的心理剖析与心理干预[A];防范抵御邪教、构建和谐社会——2005年中国反邪教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郑建红;王薇;;1例自挖睾丸患者的心理剖析与探讨[A];2008年浙江省泌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卜安淳;;有关犯罪和刑罚的思考[三则][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李永升;;犯罪分类问题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6 陈中伟;;1例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的法医鉴定[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梁婵;周云勤;;电话回访中患者常见的几种心理剖析及应对方法[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李永升;;犯罪分类问题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凌;;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陈新生;;农村初中“问题行为”学生的心理剖析及转化对策[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毅;轻刑过失犯罪不宜逮捕[N];法制日报;2007年
2 苏广营;飞车抢夺致人伤亡不应按过失犯罪处理[N];检察日报;2004年
3 玉红伟 刘改华 王松波;河南拟推广“缓刑预告书”制[N];中国改革报;2009年
4 王冬玲;超载翻车死1人过失犯罪领缓刑[N];法治快报;2010年
5 夏黎阳邋黄维智;四川:过失犯罪案注重做好刑事和解工作[N];检察日报;2007年
6 苟红兵;犯罪起点适当提高体现和谐社会理念[N];检察日报;2006年
7 俞宙;什么是犯罪过失[N];深圳特区报;2007年
8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研究会副会长 阮齐林;这两款大有来头,删不得![N];检察日报;2008年
9 记者 王晋晋 通讯员 李艳阳 葛朋飞;不起诉案件答疑说理试点近半年成效显著[N];郑州日报;2009年
10 律师 张培鸿;醉驾入刑所面临的法理难题[N];东方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书文;复合罪过形式论纲[D];北京大学;2001年
2 曾森雄;海峡两岸中医医疗纠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韩小梅;日本犯罪过失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林燕焱;财产刑适用的实证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韩玲;共同犯罪的罪过形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冯红;唐代刑法原则考论[D];河北大学;2010年
7 臧冬斌;医疗事故罪研究[D];武汉大学;2002年
8 马宁;期待可能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李涛;违法性认识的中国语境展开[D];吉林大学;2010年
10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建山;过失实行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 谢李章;过失犯罪非监禁刑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3 赵丽娜;监督过失犯罪探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关巧硕;合义务的择一的举动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5 李晓伶;论刑法中的信赖原则[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潘潮才;过失共同犯罪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欧阳文东;过失犯罪维度中的可能性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范磊;论过失实行行为[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
9 陆丽君;论共同过失犯罪[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10 张绍旺;论过失危险犯[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37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037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