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的分裂与方法论的转向
本文选题:犯罪学 + 分裂 ; 参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摘要】:犯罪学的分裂主要由方法论上的对立而产生。这种方法论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以及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对立。犯罪学研究在这些方法论的对立上表现突出。超越这种二元对立是当代社会科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其中吉登斯与布迪厄在这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他们的研究中,犯罪学可以得到的启示是:把实践作为认识犯罪现象的起点和目标;研究者对研究活动进行自我反思;研究对象从实体向关系转变;采取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犯罪学在方法论上的二元对立的问题,在正确把握犯罪的实践逻辑的同时实现学科的整合。
[Abstract]:The division of criminology comes mainly from methodological opposition. The antagonism of methodolog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opposition between scientism and humanism and between holism and individualism. Criminological studies stand out in the antagonism of these methodologies. Transcending this duality is a core proposi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in which Giddens and Bourdieu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From their research, the enlightenment of criminology is: to regard practi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goal of understanding the phenomenon of crime; to reflect on the research activities; to change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entity to relationship; and to adopt diversified research methods.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overcome the dual opposites in the methodology of criminology and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while correctly grasping the practical logic of crime.
【作者单位】: 广东警官学院治安系
【分类号】:D9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严励;犯罪学研究的路径选择——兼论犯罪学的学科地位[J];犯罪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乐雪;社会危害性与犯罪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何瑞菲;陈世永;;解读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徐文策;;转型期大众传媒失范前因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霍宪丹,翟中东;犯罪发生的“引发式”解释及其价值[J];比较法研究;2005年05期
5 钟亚妮;霍姆斯与埃德蒙·金比较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6 郭建如,马林霞;社会学的制度与教育制度研究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7 康丽颖;;教师教育研究的实践意蕴——布迪厄实践理论对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8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9 阎光才;教育过程中知识的公共性与教育实践——兼批激进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和课程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10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宫浩钦;;产品中的社会分层结构[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延东;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与再就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梁栋;网络组织的兴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长红;刑事责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赵永红;服务选区与代表国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8 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建民;试论流动人口犯罪[D];湘潭大学;2006年
2 朱海燕;毒品犯的人格结构与类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胡吉红;当前我国农村的贫困与文化扶贫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徐瑞;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及防范[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5 唐仕春;北洋时期在京同乡会馆的请托与受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麦惠霞;朋辈影响青少年滥用软性药物的因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陈俊峰;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角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8 吕晓玲;休闲、现代性与自我认同[D];苏州大学;2002年
9 刘东民;加罗法洛自然犯罪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10 奂平清;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状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兴良;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犯罪学研究[J];中国法学;1999年06期
2 王牧;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科际界限[J];中国法学;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原朝阳;雷颖颐;;大学生盗窃行为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李波;;论犯罪测量量具及其标准化[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王燕飞;;《犯罪学研究导论》批判性疏议[J];刑事法评论;2010年02期
4 李波;;论犯罪测量量具及其标准化[J];犯罪研究;2011年02期
5 ;荡尽阴霾靖天宇 劲旅雄师壮警威[J];中国边防警察;2011年08期
6 杨学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背景下的情境犯罪预防[J];法治研究;2011年08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储槐植;;论犯罪学理论框架及研究目标[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2 王飞;;社会犯罪学中的失范理论简析[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3 许发民;;论犯罪的生成机理——犯罪生成的社会学分析[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4 赵宝成;;犯罪问题是一个公共政策问题——关于犯罪及其控制的政治经济学思考[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5 王牧;;犯罪根源是理论逻辑上的一种指向——再论犯罪根源[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6 陈兴良;;犯罪存在的个体解释[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朱丽娜 实习生 何英;市公安局调研工作结出累累硕果[N];衡阳日报;2009年
2 杨书文;关注假币犯罪的转移[N];人民公安报;2004年
3 记者 李宁 通讯员 罗家欢 唐龙海;结合重大工程项目开展预防工作[N];湖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靳高风;论犯罪学的基本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习文;犯罪控制的本源理论解释[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田丰;默顿社会失范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佑喜;对二十世纪末中国大陆有组织犯罪研究之考察[D];湘潭大学;2001年
4 刘东民;加罗法洛自然犯罪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5 张永然;犯罪学方法论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王玮U,
本文编号:21091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109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