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中国犯罪地理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7-03-04 07:50

  本文关键词:中国犯罪地理研究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卷第4期姜超等:中国犯罪地理研究述评563

划”的探讨。王发曾(1988)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国外犯罪地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城市犯罪的生态因素与行为特征、城市犯罪区、犯罪目标区位与“可防御空间”等内容。祝晓光(1988)详细介绍了芝加哥学派对犯罪空间模式研究的三大贡献。这些都对中国的犯罪地理研究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国内犯罪地理研究由此起步。其后,国外城市犯罪者的出行问题(杜德斌,1998b)、国外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的研究与实践(徐磊青,2003;毛媛媛等,2008)、国外犯罪地理研究的新进展(孙峰华等,2004)、环境犯罪学的起源和发展(梅建明,2006b)等研究被先后介绍到国内学界。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国内犯罪地理研究的理论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中国犯罪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在国外实践成果介绍方面,国内学者主要从英美国家的警务实践中汲取经验,侧重于犯罪制图、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情境预防等。郝宏奎(1997a,1997b,1998a,1998b,1998c)对英国犯罪预防的理论、政策和实践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包括英国犯罪预防成功的标志、政策沿革和实践状况、情境预防的主要措施、犯罪预防的组织领导和从中得到的启示等5个方面,英国犯罪预防的经验由此开始引起警务部门工作人员的重视。其后,美英的情报制导战略(梅建明,2006a)、英国规划系统的犯罪防控经验(蔡凯瑧,2008)等也都先后被引入。随着GIS技术的发展,警用地理信息技术(贺日兴,2005a,2005b)、犯罪地理画像(任永富,2006)、犯罪制图(陈亮,2008)等也在中国公安部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当前基于PGIS的犯罪制图正日益成为国内警务管理工作中一种有效的情报分析工具,在分析犯罪热点、案件侦破、指挥决策、人车流管理、有效布置警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2学科架构及理论研究

自1986年以来,国内学者一直积极致力于中国犯罪地理学的内生发展,在学科体系构建、基础理论研究、模型算法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

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祝晓光(1986)于1986年在国内首倡犯罪地理学,指出了中国开展犯罪地理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应具的研究内容。其后,贝史伟等(1988)探讨了工厂企业环境犯罪的研究对象、建

立可能性与研究意义等。祝晓光(1989)、张兆瑞(1993)等探索性地提出国内犯罪地理学研究的系统框架。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先后对中国犯罪地理的研究历程和研究内容进行回顾、梳理和总结(张磊等,2009;毛媛媛等,2010),这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犯罪地理学科体系的完善。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孙峰华等(2006a)系统地探讨了犯罪现象的行为地理规律、自然地理规律、社会地理规律和人工环境规律。王志强(2002),孙峰华等(2006d)借用物理中“场”的概念,先后提出犯罪的预防场和犯罪场地理论,分析了犯罪场的形成原理、空间结构、系统功能和分类。

在模型算法研究方面,杜德斌等(1995)以犯罪期望效用和成功概率为空间变量,用数学动态规划方法建立城市犯罪区位选择的微观模型,,用来考察单个罪犯在两个地区及多个地区的犯罪行为及其在各地区间的转换情况。其他学者对犯罪空间分布及其与地理因素的关联、犯罪活动的时间规律及其空间预测进行了一系列的建模分析,所用方法主要有密度聚类算法(颜峻等,2009)、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颜峻等,2010)、层次聚类分析(陈鹏等,2009)、变异新算法(薛钟等,2010;章社生等,2010)等,以定量方式提高国内犯罪地理研究的精确性。3.3犯罪时空特征

犯罪特征研究是认识犯罪现象、寻找犯罪诱因、制定防控对策的基础,是犯罪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犯罪现象的时空特征与尺度密切相关,目前在国家及国家间的宏观尺度、城市与城市间的中观尺度、城市内部空间的微观尺度等3个方面均有所涉及。

宏观尺度的犯罪特征研究能够为其他尺度犯罪特征的理解提供背景信息,非常必要,但目前国内研究偏少。对世界犯罪状况区域差异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人类发展指数(HDI)和犯罪率之间的关系会因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孙峰华等,2006b)。当前中国正进入建国后出现的第6个犯罪高峰期(孙峰华,2006c),国内犯罪地理研究面临着非常迫切的现实需求。

中观尺度的城市犯罪特征研究是目前国内的研究热点,方法多元、成果较为丰富。祝晓光(1991)、王发曾(1992)等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指出城


  本文关键词:中国犯罪地理研究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75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475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4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