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青少年的分离—个性化、假想观众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9-07-23 05:31
【摘要】: 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高效、便利的交流方式和一个充满刺激、丰富多彩的娱乐世界,但也增加了他们沉溺网络的风险,使他们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青少年对于互联网的热衷,与其个体因素和互联网的特点关系密切,从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点和互联网特点结合的角度探讨青少年的病理互联网使用,有助于深化了解青少年的上网行为。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以332名中学生为被试,分别探讨了青少年分离-个性化、假想观众与互联网社交和娱乐使用偏好以及病理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青少年分离-个性化中的自我卷入和同伴网罗两个成分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拒绝依赖、预期拒绝、老师网罗性别和年级差异显著,健康分离和理想化老师分别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2)青少年的假想观众观念与其分离-个性化中除同伴网罗、拒绝依赖和健康分离的其它成分都存在显著相关;(3)青少年互联网娱乐、社交使用偏好以及病理互联网使用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互联网交易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4)分离-个性化中的分离焦虑和预期拒绝对青少年病理互联网使用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在女生中,吞噬焦虑对青少年病理互联网使用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在男生中,吞噬焦虑这种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5)假想观众观念对于病理互联网使用有直接的预测作用;(6)青少年的互联网社交和娱乐使用偏好分别对其病理互联网使用有正向的预测作用;(7)分离-个性化中的分离焦虑和自我卷入通过假想观众观念间接地预测青少年的病理互联网水平;(8)分离-个性化中的和吞噬焦虑和同伴网罗分别通过对互联网娱乐和社交的偏好间接预测病理互联网使用水平。 本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与他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有的心理现象存在一定关系。青少年PIU受到其特殊的发展任务——分离-个性化,特殊的观念——假想观众以及对互联网娱乐、社交服务的偏好的共同影响。在分离-个性化过程中,青少年面临与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关系纽带变得松散的考验,也面临着自我意识提升,形成独立自我的考验。这期间他们一方面希望与父母和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一方面又为这种距离的产生而感觉忐忑不安,这样的矛盾造成的混乱使他们更容易沉溺网上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而成为成瘾者。而这期间他们特殊的假象观众心理一方面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这个观念如果太强也可能成为他们一些不当行为的驱动力,比如病理互联网使用。因此,在分离-个性化这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家长有义务在一种平等的身份下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学校和老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们创建一个和谐、互助、宽容的学校和班级环境,,让他们能更多感受到来自现实而非虚拟世界的支持和关注。
【图文】:

我国网民的年龄分布


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6年1月发布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中国18岁以下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16.6%,约1842.6万人左右(具体分布见图1)。而在2以风年12月31日,中国18岁以下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16.4%,约1541万人左右,只在一年时间青少年互联网使用者就增加了约300万人。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C913.5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洋洋;青少年人格特质与同伴依恋的关系对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17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517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7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