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谎”结论能否作为鉴定证据——关于中国心理测试技术研究应用及其现状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测谎”结论能否作为鉴定证据——关于中国心理测试技术研究应用及其现状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测谎",是日常概念,绝非科学术语。其科学称谓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可简称心理测试技术或心测技术。测试结果能否作为证据,说法很多。中国心理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现状,不容乐观;研讨其证据价值,必须首先对此状况及问题有深入了解。鉴于目前的混乱状况,将心理测试技术作为我国诉讼证据的条件尚不成熟。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犯罪心理测试中心;《人民公安报》;
【关键词】: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诉讼证据 测谎
【分类号】:D918.5;D915.3
【正文快照】: 近几年来,国内的司法实践中不断提出和引发讨论的一个问题——测谎的结论能否进入证据领域?对于这个问题,说法很多,争论不休。毋庸置疑,当我们在专业的讨论中谈及“测谎”这个词语时,它只是一个日常概念,而绝非科学术语。科学的称谓,应当是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可简称为心理测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武伯欣;;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效广;麦尔阿巴·赫力利;;犯罪心理测试从业人员资质问题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0年05期
2 范刚;;再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编题——心理活动规律与编题[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周霖;殷明;束裕;;个体差异与测谎结论准确性关系的实证性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范海鹰;王学博;;从“测谎”称谓的变化看我国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5 严军;;关于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在诉讼实践中运用的理性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01期
6 严军;论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在刑事诉讼实践中的运用[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由健;;心理测试后的讯问技术在侦查审讯中的应用[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8 宋胜尊;章恩友;高畅;;诱思探究法在犯罪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袁新华;;心理测试技术在侦破杀亲疑难命案中的应用[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10 尤晓琰;张建峰;;投毒案件犯罪心理测试编题[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景旭;口供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兵;民事诉讼中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属性及其运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张晨光;对多道心理测试仪生理参数提取算法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涛;测谎常识和典型案例[J];人民公安;1999年05期
2 黄兰友;亲历美国测谎员的培养[J];人民公安;1999年11期
3 杜宇,殷涛;测谎议:大步走进刑侦领域[J];人民公安;1999年17期
4 王补;测谎知识问答(三)[J];人民公安;1998年23期
5 王志武,刘润达;测谎技术简介[J];党的生活;1999年08期
6 阿铭;在“测谎议”面前[J];心理世界;1999年01期
7 易云飚;论测谎的原理、技术因素及其价值取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06期
8 关捷;神机妙算,测谎大师令百余名罪犯原形毕露[J];心理世界;2004年02期
9 朱新秤,舒莹;西方测谎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启示[J];政法学刊;2002年05期
10 杨承勋;测谎仪测进中国[J];金属世界;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胜利;;诉讼证据的科学应用[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韩志伟;;以汉语语句为刺激材料的ERP测谎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周琦;;试述制定《海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必要性及思路[A];中国律师2006年海事业务研讨会暨年会资料集[C];2006年
4 席洁;吕勇;;ERP——测谎的新途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贾渭泉;匡培根;李永昌;任淑梅;贾桂梅;;测谎模型与事件相关电位[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6 林鹏鸠;;对“海事诉讼证据的特别规定”若干问题的初步意见[A];中国律师2006年海事业务研讨会暨年会资料集[C];2006年
7 胡晓晴;傅根跃;朱玉文;杜亚男;叶小卉;;利用个人信息的新的P300测谎范式可行性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崔茜;;P300和CNV在GKT的延时反应范式中测谎效果的分离[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黄俊;;试论检察机关法医对技术性诉讼证据的审查监督[A];全国第十二次法医临床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丁晓攀;傅根跃;龚静楠;徐恒;;个人信息内化的ERP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泽民;测谎与个体心理差异[N];人民公安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杨朝晖;测谎仪到底能不能辨别谎言?[N];科技日报;2005年
3 康景琳;测谎是心与心的较量[N];科学导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陈道龙 周刚;测谎,脱缰的野马亟须套笼头[N];新华日报;2009年
5 记者 郑晓春;利用书写方式测谎效果更好[N];科技日报;2009年
6 常青山 苏剑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测试中心特约研究员;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简介[N];人民公安报;2002年
7 徐鹤喃;测谎与“五听”[N];法制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霍仕明 张国强 本报通讯员 叶红;测谎人员巧设心理选题还原真相[N];法制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游春亮;测谎专家:宋山木强奸案需测谎[N];法制日报;2011年
10 张田勘 本报记者 李婵;新技术戳穿谎言更准确[N];北京科技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冯景旭;口供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纪格非;论证据能力——以民事诉讼为视角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晓霞;测谎期间被试生理变化与MMPI各分值的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周菁;测谎结论的法律价值评析[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3 王秋峰;刑事诉讼中的测谎技术和测谎证据[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4 苏香;基于小波分析全息耳穴信号的测谎及心理旋转脑认知研究与ARM-CPU微系统应用实现[D];苏州大学;2007年
5 付红梅;“二拍”中的诉讼故事及其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6 连红杰;基于ERP技术的说谎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代宝荣;知识产权侵权诉讼证据收集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段立红;论民事诉讼证据的合法性[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9 余如英;大学生学校社区感量表的编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10 丁云霞;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的初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测谎”结论能否作为鉴定证据——关于中国心理测试技术研究应用及其现状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278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