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查中犯罪隐语的研究 ——以宿州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09 22:46
犯罪隐语古已有之,发展至今,不仅数量上急剧增多,更在日益严峻的犯罪形势下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发展态势:网络犯罪隐语大量出现、成词规律性弱化、选词用词趋于随意等。无论实务工作者还是理论研究者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犯罪隐语具有一体两面性,既是违法犯罪活动的保护伞,被违法犯罪分子用来对抗侦查,还是侦查人员打击犯罪的利剑,具有重要的侦查学价值:获取违法犯罪线索、划定案件侦查范围、形成定罪量刑证据链、为适时开展并案侦查提供依据、强化侦查工作的犯罪预防功能等,大量的侦查实践已然证明了这一点。如何有效识别破译犯罪隐语,如何充分挖掘并利用犯罪隐语的侦查学价值,成为了犯罪隐语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命题。为此选取宿州地区作为研究切入点,以点带面,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摘录以及案例阅读等手段收集到427条宿州地区出现过的犯罪隐语,综合运用了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方法予以研究。研究发现,犯罪隐语侦查识别和应用工作中存在的难题主要有:一是犯罪隐语数量急剧膨胀,隐蔽性更强;二是侦查人员识别和应用犯罪隐语的能力不足,水平不高;三是识别工具和方法传统守旧,无法满足需要;四是应用领域过窄,有待...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导论
1.1 犯罪隐语概述
1.1.1 隐语定义的学术争论和评议
1.1.2 隐语同相关术语的关系
1.1.3 犯罪隐语的内涵和外延
1.2 研究的必要性
1.2.1 服务侦查实战的需要:我国犯罪类型变化巨大,形势依旧严峻
1.2.2 充实理论成果的需要:犯罪隐语的研究现状不尽人意
1.3 研究方法
1.3.1 实证分析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3.4 定性、定量相结合分析法
2 犯罪隐语的侦查学价值
2.1 犯罪隐语是犯罪信息的载体,合理利用能够提供侦查线索
2.2 犯罪隐语是作案人的“身份证”,可据此缩小侦查范围
2.3 利用犯罪隐语可串性适时合并案件,化解个案侦查僵局
2.4 利用犯罪隐语证据属性,还原案件真实情况,形成定罪量刑证据链
2.5 及时发现犯罪苗头,提前介入侦查,强化侦查工作的犯罪预防功能
3 犯罪隐语的现状分析——以宿州地区为例
3.1 研究语料的来源
3.2 犯罪隐语的基本构成情况
3.3 犯罪隐语的成词规律
3.3.1 保留原词,偷换词义
3.3.2 借助修辞手法改编
3.3.3 随意选词,欠缺理据
3.4 犯罪隐语的特点
3.4.1 成词方式及词性较为单一,修辞型名词、动词类犯罪隐语居多
3.4.2 选词用词上具有地域性
3.4.3 犯罪隐语的形成具有历史传承性
3.4.4 词群现象明显,词的外在形式具有相似性
3.5 宿州地区犯罪隐语发展新趋势
3.5.1 犯罪隐语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与案件类型明显的相关性
3.5.2 网络犯罪隐语大量出现
3.5.3 成词规律性弱化,选词用词随意化
4 侦查中犯罪隐语的识别
4.1 犯罪隐语识别的基本原则
4.1.1 识词和辨义相结合原则
4.1.2 协作共享原则
4.1.3 时效性原则
4.2 犯罪隐语识别的难点
4.2.1 犯罪隐语层面的难点
4.2.2 侦查人员层面的难点
4.2.3 识别方法和工具层面的难点
4.3 犯罪隐语识别的路径
4.3.1 从成词规律入手分析识别
4.3.2 从对话语境入手分析识别
4.3.3 从犯罪隐语时空属性入手分析识别
4.3.4 从网上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入手分析识别
5 侦查中犯罪隐语的应用
5.1 犯罪隐语在侦查分析中的应用
5.1.1 作案人的社会属性分析
5.1.2 作案人心理特征分析
5.2 犯罪隐语在审讯工作中的应用
5.2.1 审讯中应用犯罪隐语的一般原理
5.2.2 审讯工作中应用犯罪隐语的主要问题
5.2.3 审讯工作中应用犯罪隐语的策略
5.3 犯罪隐语应用的余论:构建犯罪隐语信息库
5.3.1 汇编犯罪隐语手册的不足之处
5.3.2 构建犯罪隐语信息库的重要意义
5.3.3 建库中的注意事项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陆与台湾地区涉毒隐语造词法比较研究[J]. 欧阳国亮.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6(02)
[2]对某铁路旅财案犯罪隐语的检验及思考[J]. 欧阳国亮.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6(02)
[3]太原犯罪隐语研究[J]. 于琴. 中国社会语言学. 2015(01)
[4]论数字谐音式犯罪隐语的特点及谐音规律[J]. 陈曼,欧阳国亮.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5(08)
[5]论隐语与相关术语的关系与区分[J]. 邵燕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6]隐语行话研究与公安言语识别[J]. 董丽娟. 文化学刊. 2012(06)
[7]犯罪隐语纵论[J]. 崔军民. 边缘法学论坛. 2012(01)
[8]论隐语黑话的反越轨亚文化功能[J]. 郝志伦. 中华文化论坛. 2011(06)
[9]从经典系统论到现代系统论[J]. 常绍舜. 系统科学学报. 2011(03)
[10]基于刑事侦查的犯罪隐语研究[J]. 王卉. 政法学刊. 2011(03)
硕士论文
[1]采煤沉陷区河湖连通与水生态模式构建综合技术研究[D]. 赵博.安徽农业大学 2016
[2]犯罪隐语语汇研究[D]. 张文林.新疆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78162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导论
1.1 犯罪隐语概述
1.1.1 隐语定义的学术争论和评议
1.1.2 隐语同相关术语的关系
1.1.3 犯罪隐语的内涵和外延
1.2 研究的必要性
1.2.1 服务侦查实战的需要:我国犯罪类型变化巨大,形势依旧严峻
1.2.2 充实理论成果的需要:犯罪隐语的研究现状不尽人意
1.3 研究方法
1.3.1 实证分析法
1.3.2 比较分析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3.4 定性、定量相结合分析法
2 犯罪隐语的侦查学价值
2.1 犯罪隐语是犯罪信息的载体,合理利用能够提供侦查线索
2.2 犯罪隐语是作案人的“身份证”,可据此缩小侦查范围
2.3 利用犯罪隐语可串性适时合并案件,化解个案侦查僵局
2.4 利用犯罪隐语证据属性,还原案件真实情况,形成定罪量刑证据链
2.5 及时发现犯罪苗头,提前介入侦查,强化侦查工作的犯罪预防功能
3 犯罪隐语的现状分析——以宿州地区为例
3.1 研究语料的来源
3.2 犯罪隐语的基本构成情况
3.3 犯罪隐语的成词规律
3.3.1 保留原词,偷换词义
3.3.2 借助修辞手法改编
3.3.3 随意选词,欠缺理据
3.4 犯罪隐语的特点
3.4.1 成词方式及词性较为单一,修辞型名词、动词类犯罪隐语居多
3.4.2 选词用词上具有地域性
3.4.3 犯罪隐语的形成具有历史传承性
3.4.4 词群现象明显,词的外在形式具有相似性
3.5 宿州地区犯罪隐语发展新趋势
3.5.1 犯罪隐语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与案件类型明显的相关性
3.5.2 网络犯罪隐语大量出现
3.5.3 成词规律性弱化,选词用词随意化
4 侦查中犯罪隐语的识别
4.1 犯罪隐语识别的基本原则
4.1.1 识词和辨义相结合原则
4.1.2 协作共享原则
4.1.3 时效性原则
4.2 犯罪隐语识别的难点
4.2.1 犯罪隐语层面的难点
4.2.2 侦查人员层面的难点
4.2.3 识别方法和工具层面的难点
4.3 犯罪隐语识别的路径
4.3.1 从成词规律入手分析识别
4.3.2 从对话语境入手分析识别
4.3.3 从犯罪隐语时空属性入手分析识别
4.3.4 从网上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入手分析识别
5 侦查中犯罪隐语的应用
5.1 犯罪隐语在侦查分析中的应用
5.1.1 作案人的社会属性分析
5.1.2 作案人心理特征分析
5.2 犯罪隐语在审讯工作中的应用
5.2.1 审讯中应用犯罪隐语的一般原理
5.2.2 审讯工作中应用犯罪隐语的主要问题
5.2.3 审讯工作中应用犯罪隐语的策略
5.3 犯罪隐语应用的余论:构建犯罪隐语信息库
5.3.1 汇编犯罪隐语手册的不足之处
5.3.2 构建犯罪隐语信息库的重要意义
5.3.3 建库中的注意事项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陆与台湾地区涉毒隐语造词法比较研究[J]. 欧阳国亮.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6(02)
[2]对某铁路旅财案犯罪隐语的检验及思考[J]. 欧阳国亮.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6(02)
[3]太原犯罪隐语研究[J]. 于琴. 中国社会语言学. 2015(01)
[4]论数字谐音式犯罪隐语的特点及谐音规律[J]. 陈曼,欧阳国亮.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5(08)
[5]论隐语与相关术语的关系与区分[J]. 邵燕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6]隐语行话研究与公安言语识别[J]. 董丽娟. 文化学刊. 2012(06)
[7]犯罪隐语纵论[J]. 崔军民. 边缘法学论坛. 2012(01)
[8]论隐语黑话的反越轨亚文化功能[J]. 郝志伦. 中华文化论坛. 2011(06)
[9]从经典系统论到现代系统论[J]. 常绍舜. 系统科学学报. 2011(03)
[10]基于刑事侦查的犯罪隐语研究[J]. 王卉. 政法学刊. 2011(03)
硕士论文
[1]采煤沉陷区河湖连通与水生态模式构建综合技术研究[D]. 赵博.安徽农业大学 2016
[2]犯罪隐语语汇研究[D]. 张文林.新疆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781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3178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