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被害人的范围、类型及性质
本文关键词:潜在被害人的范围、类型及性质
更多相关文章: 被害人学 犯罪学 性犯罪 生活方式 行为人 偶发性 社会弱势群体 犯罪治理 侵害 犯罪行为
【摘要】:正随着被害人学的发展,被害与被害人等研究范畴逐渐纳入犯罪学的视野。在犯罪学及被害人学中,根据被害人是否遭受犯罪侵害,可将被害人分为现实的被害人和潜在的被害人。潜在被害人研究的一项理论基础或预设在于:社会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
【关键词】: 被害人学 犯罪学 性犯罪 生活方式 行为人 偶发性 社会弱势群体 犯罪治理 侵害 犯罪行为
【分类号】:D917
【正文快照】: 随着被害人学的发展,被害与被害人等研究范畴逐渐纳入犯罪学的视野。在犯罪学及被害人学中,根据被害人是否遭受犯罪侵害,可将被害人分为现实的被害人和潜在的被害人。潜在被害人研究的一项理论基础或预设在于:社会所有人均有成为被害人的机会与可能。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所有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皮艺军;;三期寄语[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3期
2 皮艺军;;四期寄语[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4期
3 李波;;论多层面犯罪理论整合模型——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J];犯罪研究;2011年04期
4 刘行星;;社会公共安全机制的反思与创新——中国犯罪学高峰论坛(2011年海河论坛)综述[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薛万庆;;对贪官忏悔现象的犯罪学思考[J];领导科学;2011年23期
6 平仄;;上海市犯罪学学会近日举行“职务犯罪的预防与惩治”研讨会[J];犯罪研究;2011年02期
7 沈聃琳;刘建梅;胡峻梅;;涉嫌暴力违法的女性被鉴定人犯罪学特征分析[J];法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8 王丽华;;严打“两抢一盗”政策评析——以被害调查为视角[J];犯罪研究;2011年04期
9 ;敬告作者[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科言;;缺某种营养可能是犯罪根源之一[J];食品与健康;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贵萍;;对贵阳市拐卖儿童犯罪的犯罪学分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1世纪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甘建一;;法医学被鉴定人与犯罪学中被害人的相关性探讨[A];全国第十二次法医临床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牧;;犯罪现象存在论[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4 林勇;张东军;胡泽卿;毛远毅;王彬;;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研究[A];中国法医学会第三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刘菲;;青少年刑事被害问题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晓梅;;社区青少年犯罪被害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7 洪沛霖;;初探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犯罪的根源[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8 马亚雄;靳高风;;犯罪学学科与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李綦通;;惯常行为理论与被害预防[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蒋佳瑜;;群体事件中的国家被害角色解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05级 张媛媛;从犯罪学的角度看严打[N];驻马店日报;2010年
2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 赵宝成;校园袭击案的犯罪学分析[N];检察日报;2010年
3 王牧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犯罪学学会会长,,亚洲犯罪学学会副主席;犯罪学的方法论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罗欣;从实然到应然:本体犯罪学VS规范刑法学[N];检察日报;2009年
5 陆逸文;应对校园学生犯罪之策[N];江苏法制报;2008年
6 刘文晖;“灭门案高发”的说法并不准确[N];检察日报;2007年
7 张倩;警惕暴力亚文化现象[N];江苏法制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尹传红;科学“福尔摩斯”[N];大众科技报;2010年
9 邹云翔;对于潜在被害人予以特殊保护并无不妥[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10 湖北总队医院;由“破窗理论”引发的管理思考[N];人民武警;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恒山;腐败犯罪控制论[D];吉林大学;2006年
2 陈屹立;中国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马皑;对犯罪人本质特征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罗嘉司;竞技体育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吴殿朝;中国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王志华;犯罪被害人二次被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唐永军;中国白领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刘邦惠;精神病态男性罪犯自我的特点[D];西南大学;2008年
9 王顺安;社区矫正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敏;被害人恶逆变犯罪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张永然;犯罪学方法论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罗婕;犯罪被害预防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龙文进;论犯罪学视野下的同性恋犯罪[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彭江华;犯罪学语境下的中亚国际恐怖主义[D];新疆大学;2005年
6 文竹;陕西省青少年犯罪预防与治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7 赵小亮;公安警察职务犯罪的原因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马云玲;论强化被害预防[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雪冰;治安防控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滕文祥;关于白银地区“民转刑”案件的调查报告[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60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560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