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公安论文 >

“无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9 04:35

  本文关键词:“无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无被害人犯罪 非罪化 犯罪观 实际效果 社会环境


【摘要】:美国学者埃德温舒尔在1965年首次提出了“无被害人犯罪”的概念,在此后的近50年里,无被害人犯罪出入罪的争议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无被害人犯罪区别于传统的犯罪,由于没有直接的对象被犯罪行为所侵害,所以不存在被害人这一主体。研究一般认为,无被害人犯罪具有侵害社会的一般伦理道德、犯罪人数众多、具有隐蔽性难以控制、不存在直接被害人、社会危害性较小等特征。二战结束后经济快速发展思想得到解放,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使人们普遍认为刑法应当保持谦抑性,尊重公民的私生活,,特别是纯道德领域的私生活,没有使他人利益受损的行为刑法不应加以干涉。同时,法益保护理论的提出也使人们将犯罪的本质认识定位在对于刑法所保护利益的侵犯上,不再简单地认为犯罪是对道德的侵害。上述哲学及理论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无被害人犯罪的非罪化进程,但是无被害人犯罪由于犯罪人数众多,并且容易诱发盗窃、抢劫、贩毒等严重的刑事犯罪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而被另一些学者坚持犯罪化处理。 无被害人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也作用于社会,对无被害人犯罪非罪化的研究不仅应重视自由主义思想、刑法谦抑性、法益保护理论等以往学者建议非罪化的观点,更值得关注的是无被害人犯罪罪与非罪化对于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作用。20世纪美国兴起的法律经济学认为,法律应该注重实际效果。良法是实现成本收益最佳配置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法律。依此观点,无被害人犯罪由于基数大、犯罪隐秘、缺乏被害人控告等使犯罪难以被发现和调查取证,如犯罪化处理会面临大量司法资源的消耗并且可能导致刑讯逼供、诱惑侦查以及滋生有组织犯罪的恶果,从而违背了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刑事立法对于犯罪化应持谨慎态度,非罪化处理更利于无被害人犯罪的控制。同时犯罪是相对的,人的观念受到不同社会环境的制约,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无被害人犯罪的观念也不相同,所以无被害人犯罪的非罪化要和相应的社会环境结合考虑,不能绝对化。缺乏社会环境的支撑无被害人犯罪非罪化也难以实现,开明的政治制度、自由的市场经济以及注重私权的法律文化等都是无被害人犯罪的非罪化实施的充分条件。
【关键词】:无被害人犯罪 非罪化 犯罪观 实际效果 社会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1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2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9
  • 1.2 研究现状9-10
  • 1.3 研究内容10-11
  • 1.4 研究方法11-12
  • 第2章 无被害人犯罪概述12-21
  • 2.1 无被害人犯罪的概念12-15
  • 2.1.1 学术界对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界定12-13
  • 2.1.2 无被害人犯罪概念之我见13-15
  • 2.2 无被害人犯罪的特征15-18
  • 2.2.1 无被害人犯罪在犯罪构成上的特征16
  • 2.2.2 无被害人犯罪在犯罪现象上的特征16-18
  • 2.3 无被害人犯罪的表现形式18-21
  • 2.3.1 赌博18
  • 2.3.2 卖淫18-19
  • 2.3.3 散布猥亵、淫秽物品19
  • 2.3.4 吸毒19-20
  • 2.3.5 其他类型的无被害人犯罪20-21
  • 第3章 无被害人犯罪出入罪的依据及评析21-31
  • 3.1 无被害人犯罪出罪的依据21-24
  • 3.1.1 自由主义思想21-22
  • 3.1.2 法益侵害说22-23
  • 3.1.3 刑法谦抑性原则23
  • 3.1.4 “轻轻重重”的刑事政策23-24
  • 3.2 无被害人犯罪入罪的依据24-28
  • 3.2.1 社群主义思想25
  • 3.2.2 规范违反说25-26
  • 3.2.3 易诱发犯罪26-27
  • 3.2.4 维护社会秩序27-28
  • 3.3 出入罪依据评析28-31
  • 3.3.1 出罪依据评析28-29
  • 3.3.2 入罪依据评析29-31
  • 第4章 无被害人犯罪非罪化之我见31-43
  • 4.1 从科学的犯罪观看无被害人犯罪31-35
  • 4.1.1 犯罪的本质32-33
  • 4.1.2 犯罪的不可消灭性33-34
  • 4.1.3 犯罪的相对性34-35
  • 4.2 从法律的实际效果看无被害人犯罪35-40
  • 4.2.1 无被害人犯罪的法经济学分析36-38
  • 4.2.2 控制无被害人犯罪的现实困境38-40
  • 4.3 从社会环境看无被害人犯罪40-43
  • 4.3.1 政治环境对无被害人犯罪的影响41-42
  • 4.3.2 经济环境对无被害人犯罪的影响42
  • 4.3.3 文化环境对无被害人犯罪的影响42-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6
  • 致谢46-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恩海;;无被害人犯罪与非犯罪化[J];华东刑事司法评论;2004年02期

2 黄京平;陈鹏展;;无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研究[J];江海学刊;2006年04期

3 尹强明;;“无被害人犯罪”的非犯罪化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4期

4 龙宗智;欺骗与刑事司法行为的道德界限[J];法学研究;2002年04期

5 刘广三,盖玉彪;论无被害人的犯罪[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6期

6 李海霞;浅论刑事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杜波;无被害人犯罪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叶阿忠;无直接被害人犯罪探究[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987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6987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c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