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特征与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特征与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未成年人 涉黑涉恶犯罪 黑恶犯罪模式 相应对策
【摘要】:未成年人涉黑犯罪数量不大,但涉恶犯罪问题较为突出。"边缘少年"和"问题少年"是涉黑涉恶犯罪的高危人群,涉黑恶犯罪有向中小学校园渗透的趋势。城乡结合部、新兴城镇和治安秩序差的农村地区是未成年人涉黑恶犯罪易发的区域。黑社会亚文化、网络文化和同龄群交往对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的影响较大。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有"自立犯罪帮伙"、"主动加入犯罪帮伙"和"被动加入犯罪帮伙"三种模式。根据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的特征和模式分析,应采取针对性的社会管理、教育方式、警务改革、完善法律制度等措施,以防控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的发展。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系;
【关键词】: 未成年人 涉黑涉恶犯罪 黑恶犯罪模式 相应对策
【基金】: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我国反有组织犯罪法律制度研究”(批准号为08SFB301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C913.5
【正文快照】: 【编者按】“涉黑”犯罪的未成年人数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并且危害也愈加严重,不仅是在中国,,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是如此。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讲,未成年人之所以加入黑社会,是由于未成年人心智未全,存在好奇心,精力充沛,因此黑社会性质组织对其有一定的吸引力。未成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勇;上海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春燕,于海楠;论强化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机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唐芳;;恢复性司法的困境及其超越[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王婉冰;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及其启示[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5年03期
4 万筱萍;民工犯罪原因及其预防[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5期
5 陈晓明;学校与青少年犯罪防范: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4期
6 姚建龙;赵琛与《少年犯罪之刑事政策》[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年04期
7 金一清;师生关系互动与青少年犯罪预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02期
8 肖建国;林志强;;社区青少年法律概念的界定及意义[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02期
9 郭子贤;;对“黑社会组织”概念的词义分析与实证考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0 卜安淳;论犯罪学的内部学科结构[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国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张中;刑事诉讼关系的社会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孙文红;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廖斌;监禁刑现代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李艳玲;量刑方法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姚建龙;福利、惩罚与少年控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7 单勇;犯罪的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王维;社区矫正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9 陈彬;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D];上海大学;2007年
10 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东民;加罗法洛自然犯罪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秦永峰;罚金刑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3 张海峰;妨害婚姻家庭犯罪论纲[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曾媛;发达地区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状况与规划对策[D];重庆大学;2003年
5 郭子贤;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犯罪组织黑社会化的根本原因[D];湘潭大学;2003年
6 黄德雄;刑事追诉时效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7 李慧;也论刑法谦抑[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肖小霞;城中村的社会群体结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方齐;职务犯罪预防论[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李飞艳;我国非公有制企业犯罪成因探析[D];湘潭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牧;张远煌;叶青;夏阳;张宇;林维;万春;;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状况与走向[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张臻;;重庆沙坪坝:外来未成年人“非监禁化”改革[J];检察风云;2011年11期
3 张颖;;论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以宜昌市为例[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4 申栋;;试论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预防[J];教学与管理;2011年24期
5 张远煌;;未成年人涉罪现状调查[J];检察风云;2011年11期
6 贾宇;;未成年人犯罪社区矫正制度研究[J];人民检察;2011年05期
7 冯水陆;牟兰;;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矛盾简析[J];泸州职业教育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项传军;;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讨——基于广东某市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姜春玲;;从防范未成年人犯罪出发,大力发展社区未成年人保护维权站工作势在必行[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4期
10 胡承武;扶正军;;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代福;;试析我省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原因及治理对策[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波;陈霞;;重庆市未成年人犯罪十年调查——以法院审判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3 李维国;郭杰;;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标准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齐岩军;;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之必要性[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5 张远煌;姚兵;;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趋势——以三省市未成年犯问卷调查为分析基础[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6 王勇;;未成年人犯罪新特点及其防治方略[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7 吴法;;改革开放进程中未成年人犯罪态势研究[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8 安宁;;试论农村网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及对策[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9 刘永江;;未成年人侵财犯罪特点、成因及预防[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晓力;;试论检察机关如何增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s
本文编号:738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738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