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犯的情绪特征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6 11:18
本文关键词:暴力犯的情绪特征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研究
【摘要】:暴力犯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攻击行为的实施。攻击行为是反社会行为的一种,而影响这种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既包括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又包括个体内部的认知、人格、情绪和生理过程。有研究发现发现情绪和个体的攻击性可能是导致犯罪或者是暴力犯罪的重要诱发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暴力犯罪者的情绪特征及其与普通人群存在的差异,探索情绪不同的情绪状态对暴力犯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共设计了三个研究:研究一旨在探索暴力犯的情绪认知特点以及与普通人的差异;研究二试图通过实验的方法找出暴力犯的情绪注意偏向;研究三通过情绪启动与内隐联想测验,探讨情绪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 (1)总体上来说,暴力犯在情绪认知能力的三个方面上要差于普通人。 (2)暴力犯对情绪存在着注意偏向,具体表现为对愤怒情绪存在选择性的注意指向,而对厌恶、恐惧情绪存在选择性的注意回避。 (3)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影响暴力犯的内隐攻击性,具体表现为愉快情绪会抑制被试的内隐攻击性,愤怒情绪会易化被试的内隐攻击性。 结果表明:暴力犯的情绪认知能力是较低的,这样使他们容易错误的判断和归因别人的情绪以及情绪体验,从而错误的理解别人情绪背后的信息;而且他们还存在着对于环境中威胁性信息(例如愤怒情绪线索)的警觉和注意偏向,那么在有与攻击相联系的愤怒情绪线索的环境下,他们的攻击性会显著的增强,故而极易发生攻击行为。
【关键词】:暴力犯 情绪 攻击 内隐攻击性
【学位授予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2.6;D91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10-20
- 1.1 研究来源10
- 1.2 情绪及其功能10-11
- 1.3 攻击与攻击性11-12
- 1.4 情绪与攻击12-17
- 1.4.1 情绪攻击的理论模型12-15
- 1.4.1.1 Anderson 的一般攻击理论模型12-14
- 1.4.1.2 Berkowitz 的认知—联结主义攻击模型14-15
- 1.4.2 情绪与攻击的相关研究15-17
- 1.4.2.1 情绪唤醒与攻击15
- 1.4.2.2 愤怒情绪与攻击15-16
- 1.4.2.3 攻击者的情绪注意偏向16-17
- 1.4.2.4 情绪与内隐攻击性17
- 1.4.3 小结17
- 1.5 问题提出17-20
- 第2章 研究构想20-22
- 2.1 研究目的20
- 2.2 研究意义20
- 2.3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假设20-22
- 2.3.1 研究的总体思路20-21
- 2.3.1.1 暴力犯的情感认知特点研究20-21
- 2.3.1.2 暴力犯的情绪注意偏向的研究21
- 2.3.1.3 情绪对暴力犯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研究21
- 2.3.2 研究假设21-22
- 第3章 暴力犯的情绪认知特点研究22-30
- 3.1 研究目的22
- 3.2 研究对象22
- 3.3 研究材料及程序22-23
- 3.3.1 面孔表情识别测验22-23
- 3.3.2 情绪归因能力测验23
- 3.3.3 情感觉知敏感性测验23
- 3.4 数据处理23-24
- 3.5 研究结果24-28
- 3.5.1 表情识别能力的比较24-26
- 3.5.2 情绪归因能力的比较26-28
- 3.5.3 情感觉知敏感性测查的比较28
- 3.6 讨论28-30
- 3.6.1 暴力犯的表情识别能力较差28-29
- 3.6.2 暴力犯的情绪归因和觉知敏感性的特点29
- 3.6.3 小结29-30
- 第4章 暴力犯的情绪注意偏向特点研究30-36
- 4.1 研究目的30
- 4.2 研究假设30
- 4.3 研究对象30
- 4.4 实验材料30
- 4.5 实验程序30-32
- 4.6 数据处理与统计32
- 4.7 实验结果32-34
- 4.7.1 两组被试注意偏向得分的两因素方差分析32
- 4.7.2 两组被试注意偏向得分的比较分析32-34
- 4.8 讨论34-36
- 第5章 情绪对暴力犯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研究36-44
- 5.1 研究目的36
- 5.2 研究假设36
- 5.3 研究对象36
- 5.4 研究材料与工具36-37
- 5.4.1 情绪诱发材料36
- 5.4.2 情绪诱发的评定36-37
- 5.4.3 内隐攻击性的测量37
- 5.5 实验设计37
- 5.6 实验程序37-38
- 5.6.1 情绪诱发37-38
- 5.6.2 内隐攻击性的 IAT 测量38
- 5.7 数据处理与统计38-39
- 5.8 研究结果39-44
- 5.8.1 情绪诱发的效果39
- 5.8.2 不同情绪条件下 IAT 任务反应时的差异检验39-41
- 5.8.3 讨论41-44
- 5.8.3.1 愉快情绪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41
- 5.8.3.2 愤怒情绪线索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41-44
- 第6章 总的讨论44-46
- 第7章 本文的总结论46-48
- 参考文献48-52
- 附录52-56
- 致谢56-5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蔚;张文新;;情绪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干预[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6年02期
2 戴春林,杨治良,吴明证;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3 戴春林;孙晓玲;;关于服刑人员的内隐攻击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4期
4 谢熹瑶;毕重增;罗跃嘉;;积极情景线索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年01期
5 寇_g,谭晨,马艳;攻击性儿童与亲社会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比较及研究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6 安献丽;郑希耕;;惊恐障碍的认知偏向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7 云祥;李小平;杨建伟;;暴力犯内隐攻击性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9年02期
8 王妍,罗跃嘉;大学生面孔表情材料的标准化及其评定[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9 王振宏;张美玲;刘燕;卢胜利;;122名初中工读学生情绪反应与表达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3期
10 戴琴;冯正直;;A型行为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年07期
本文编号:741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ongan/741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