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延续性视角下的中国道路
本文关键词:历史延续性视角下的中国道路
【摘要】:中国道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其鲜明的特点是历史延续性而不是断裂性,而延续性的主要力量在于内在的动力与活力。与西方中心主义和"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范式不同,在比较中发现中国的分析范式将中国与同一时空下的世界相应国家进行长时段比较,以发现中国道路历史底蕴中的积极元素,否定长期流行的中国停滞论。从世界历史进程看,推动创造出世界上最为灿烂的农业文明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农耕国家内部。这种动力不是那种瞬间的"爆发力",而是一种可持续的制度化动力,主要包括自主性的家户农民、内生性的政府能力和调适性的国家治理。中国发展在"持久性变革"主旋律之外,也有不可忽视的"周期式变动"的副线。其深刻的根源同样隐藏在农耕国家的内在基因之中,包括制度粘性、官僚惰性和权力任性等。历史延续性为近代以来中国的创新性革命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并由此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尽管这一道路仍然是未了的接力过程。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中国道路 历史延续性 制度化 农耕文明
【分类号】:D61
【正文快照】: 中国由衰到强是不争的事实。这种转变是突然爆发的,还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如果是前者,其兴也勃,其衰也忽,不可持续;如果是后者,那就意味着中国基于长期历史积淀,抓住了重大契机而崛起,其崛起具有历史的延续性,是可持续的。与中国崛起相伴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平;;“中国道路”的学术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期
2 万俊人;;如何理解中国道路的现代性[J];理论视野;2010年12期
3 周天勇;;我看21世纪的“中国道路”[J];领导文萃;2011年15期
4 冷溶;;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本质和内涵[J];党的文献;2011年06期
5 李健;;历史比较视野下中国道路的三种前景——兼谈中国和平崛起的条件[J];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01期
6 郭万超;;三大西方“迷思”障碍“中国道路”[J];人民论坛;2012年S1期
7 孔根红;;全球视野中的中国道路[J];传承;2012年23期
8 陈晋;;党的十八大与“中国道路”[J];新湘评论;2012年24期
9 王志超;;“中国道路”:社会主义实践与探索的伟大成果[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刘金田;;解读中国道路的“密码”——读《中国道路》[J];北京支部生活;2012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亚联;;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道路”走向成功的历史基础[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2 吴静;;《中国道路十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A];毛泽东研究2012年卷[C];2013年
3 马俊峰;;以和为贵,走好中国道路[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4 ;人民日报社论:让改革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飘扬[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4年第1期(总第96期)[C];2014年
5 姚中秋;;存在一个中国道路吗?——当代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现状之辩正[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6 王春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中国道路——以中国与拉美改革道路的选择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朱佳木;;新中国两个3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A];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8 郭秀清;;中国道路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及意义[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林尚立;;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国道路”的学术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宣;“中国道路”的多视角解读[N];光明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李亚彬;“中国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李可 王瑟 王国平;走在充满活力与自信的中国道路上[N];光明日报;2012年
5 本报评论员;坚持自主创新的“中国道路”[N];科技日报;2012年
6 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马哲军;昂首阔步走“中国道路”[N];湖北日报;2012年
7 本报评论员;历史必然选择 伟大中国道路[N];解放军报;2012年
8 记者 黄昆仑;走中国道路 圆伟大梦想[N];解放军报;2012年
9 李伟;“中国道路”向“中国模式”演进的十条理由[N];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世人称赞的“中国道路”[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汤月娥;中国道路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江敦秀;现代化视域下的中国道路及其当代价值[D];辽宁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徐祥;融入与贡献:现代世界体系理论视域下“中国道路”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2 王常冉;中国道路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骆秀禹;论“中国道路”的哲学依据[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4 杨洪达;论“中国道路”的哲学基础与实践创新[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5 吴晓芳;“中国道路”的特色、挑战和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6 谭雨甜;“中国道路”的哲学意蕴[D];山西大学;2014年
7 张洁洁;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评价与坚定道路自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陈洁;价值维度视域下中国道路性质探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斌英;论中国模式的三维解读[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010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010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