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科举制度对宋朝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12 09:12

  本文关键词:科举制度对宋朝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宋朝 科举制度 社会分层 社会流动


【摘要】:科举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土地上已经实行了1300余年,在悠久的世界文明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重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开创于隋朝,在唐朝逐步被确立,到了宋朝时发展的较为完备,而到了清朝开始衰落并最终被废止。科举考试在多数以军功,世袭获得社会地位的封建社会中使得一部分人可以通过考取功名的方式来使得社会地位提升,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出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思想原则。古代封建社会读书人,也就是“士”这一阶层的人才主要流动方式是通过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带来的地域转变、士农工商间的流动都可以看作是社会的水平流动。而对其出身的考察,自身阶层与父母所在阶层的改变都可以看作是社会的垂直流动,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分析出科举考试是怎样影响社会分层的形成与社会流动的改变。士子可以通过学习经史子集后参加统一的科举考试来获得入朝为官机会,封建王朝也得以凭借这种选拔考试的方式来获得治国的人才帮助维系其统治,但与此同时,这种人才的选拔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对社会分层及流动有着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视角下的科举制度分析要从正反两方面来探讨,要将社会学和历史学合理的结合起来对科举制度导致的社会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宋朝实行的各种有关于科举的制度对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科举制度的完备来说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宋朝成为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关键的时间点之一。科举制度在宋朝时期认识到了前朝选拔制度的弊端的同时又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与改革,可以说在这个时间段得到了里程碑式的发展和完善。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自宋高祖赵匡胤以后尽皆实行文人治国,重文轻武,尤其是“士”阶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重用,作为选拔优秀士子的科举考试的题目也发展的更为正式正规,题量较之前朝也有明显的增加,完善了许多前朝的弊端也同时使得科举更加正规化,在众多具有科举制度的中国古代朝代中十分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以宋朝为时间点来研究科举制度。封建社会统治者希望选拔可以维护自己统治的人才并给予其一定的社会资源,这样可以满足社会系统运转的需要,以实现社会协调运行并且推动社会进步,这必然使得只能满足小部分人的流动需求而牺牲大部分人的流动需求。社会个体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可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源,而不是考虑社会系统的需求,而社会系统则是希望通过社会流动来实现社会的和谐运行而并不是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流动需要,因此科举考试制度就成为了一种安全阀机制来调节这种矛盾中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对科举考试的研究分析,对科举制度与社会结构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探索中,并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科举制度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正负两方面影响进行研究,于保中于1993年在《社会学研究》的文章探讨了科举考试对于社会分层和与流动的正功能方面,本文希望完善其正功能方面并且对负功能方面也做出相应的探索,并对当今社会的考试提供一定的借鉴。中国仅高考一项每年就有近千万人参加,众多参与高考的学子是中国以后建设的主力军、中坚力量,高考考试本身科学合理与否对于中国今后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宋朝 科举制度 社会分层 社会流动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91.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绪论9-18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9-13
  • 1.1.1 问题的提出9-11
  •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11-12
  • 1.1.3 本文的主要内容12
  • 1.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2-13
  • 1.2 文献综述13-18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13-16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16-18
  • 2 宋代科举考试概述18-27
  • 2.1 宋朝科举考试之前人才选拔概况18-21
  • 2.2 宋朝科举考试概况21-25
  • 2.2.1 殿试方面22
  • 2.2.2 照顾士子22-24
  • 2.2.3 废除公荐24-25
  • 2.3 宋朝科举考试的利弊25-27
  • 3 宋朝科举制度对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正功能27-41
  • 3.1 宋朝科举制度促进社会分层形成27-32
  • 3.1.1 录取人数增加30-31
  • 3.1.2 “读书人”阶层扩大31
  • 3.1.3 笼络士子31-32
  • 3.2 对于官员的影响32-35
  • 3.2.1 提高了官员文化程度32-33
  • 3.2.2 改变的官员的出身33-34
  • 3.2.3 改变官员的社会流动34-35
  • 3.3 缓和阶层矛盾35-36
  • 3.4 成为一种安全阀机制36-38
  • 3.5 士商对流的出现38-41
  • 4 宋朝科举制度对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负功能41-49
  • 4.1 科举制对于地域流动带来的阻碍41-43
  • 4.2 科举制对于垂直流动带来的阻碍43-44
  • 4.3 科举制对于高流动率社会形成的不利影响44-46
  • 4.4 科场舞弊对于社会流动的不利影响46-49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49-54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49-50
  • 5.2 对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启示50-54
  • 参考文献54-57
  • 后记57-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明林;关于社会分层三阶段发展的若干思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变迁中的社会分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张明庆,刘光明;军人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4 刘祖云;社会分层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探[J];江汉论坛;2002年09期

5 陈恢忠;论社会分层的功能[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6 李强;社会分层弊大于利吗?[J];领导之友;2003年04期

7 李亮,郑智航;社会分层:法律的新视角[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刘祖云,戴洁;再论社会分层的功能[J];学术论坛;2003年02期

9 郭景萍;消费文化视野下的社会分层[J];学术论坛;2004年01期

10 孟祥f;社会分层:进步着的与僵滞着的[J];经济;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强;;社会分层与小康社会[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2 张春婷;;社会分层对社会和谐的影响[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甘源;;浅谈社会分层对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春杰;;毛泽东社会分层思想及其意义[A];学习 坚持 发展——青海省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3年

5 宫浩钦;;产品中的社会分层结构[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强;;社会分层与小康社会[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7 薛晶;;社会分层与多元化背景下犯罪新趋势初探[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杨豪;;从理论构建到客观事实: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分层研析——以冀县为中心的考察[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9 吕树庭;周洽;;当代中国大众体育与社会分层[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10 任剑波;;社会分层视角下杀人犯罪的态势[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心;社会分层理论[N];哈尔滨日报;2006年

2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 程金华 教授;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法律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吕树庭 周洽;当代大众体育与社会分层[N];中国体育报;2003年

4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吴冬华;从教育社会分层角度透视农村普高[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林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城市化进程影响拉美社会分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范晓光;社会分层中的边界渗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皇甫世俊;临时工时代[N];银川晚报;2014年

8 李强;社会分层弊大于利吗[N];北京日报;2003年

9 李培林;话说社会分层[N];浙江日报;2005年

10 李强;社会分层弊大于利吗?[N];发展导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晓红;运动员群体社会分层论域下的文化教育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李芬;社会分层影响社会福利状况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3 邵晓;公共品如何影响社会分层与个人选择[D];复旦大学;2013年

4 于仲秋;制度变迁中的“速富阶层”[D];吉林大学;2006年

5 万恒;社会分层视野中职业教育价值的再审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琛;父辈社会分层对子代教育公平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7年

2 张天祺;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肖礼PF;社会分层对农村居民健康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陈捷;社会资本、社会分层与优质生源竞争[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董群;福利政策与社会分层[D];复旦大学;2013年

6 罗丹;基于社会分层理论的上海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5年

7 刘琴心;《大学面临的挑战:高等教育市场和社会分层》翻译实践报告[D];重庆大学;2015年

8 杨开;科举制度对宋朝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9 邱永建;我国社会分层变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D];贵州大学;2009年

10 王辉;消费文化与社会分层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17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017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3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