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南海区务庄“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2 20:20
本文关键词:佛山市南海区务庄“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城乡结构发生剧烈变迁的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别于过去的“现代化”,它并非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而是生产关系或体制机制层面的现代化。社区作为城市和农村的基础单元,其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的扩容提质,城市空间拓展,城市地区出现了一种过渡型的社区类型——“村改居”社区。它是一项涉及到基层社区建设、集体资产管理、居民身份转换、公共服务延伸等诸多问题的系统工程。南海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先行地区,也是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先发地区,群众的权利意识普遍较强,社区治理难度较大,尤其在农村和城乡结合地区,人员流动频繁、公共资源紧缺、经济利益纷争多发,“村改居”社区治理面临许多问题。在传统农村管理体制中,党组织、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权责不清,而集体经济纷争与历史、宗族、选举等问题相互缠绕,相互扩散,不仅危机基层稳定,更“绑架”基层党建和自治,无助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阻碍城乡一体化格局下“村改居”社区中村民与居民的相互融合。无疑,在珠三角研究和探索基层善治路径,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城市经济社会的顺利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实证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务庄社区为样本来研究“村改居”社区治理路径;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工具,对“村改居”社区的组织体系和治理模式进行了宏观思考和总体设计;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分析务庄社区在进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所暴露的现实问题查找根源,形成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意见建议。本文希望探索建立民主开放、协同治理的现代社区治理架构,寻求权力的合理分化与相互制衡,为“村改居”社区治理开创新局面。本文除结语部分外,全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列举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对当前我国“村改居”社区产生的背景与特性、理想治理模式、治理的现实困境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对“村改居”社区治理涉及的相关理论和现实依据进行了介绍说明。对社区、“村改居”社区、“村改居”社区治理等概念分别作了介绍,运用协同治理的理论工具对应该如何构建新型现代化的“村改居”社区治理模式进行了理论探讨,阐述了“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第三部分,提出了务庄“村改居”社区治理实践的现状并进行了原因分析,问题包括务庄社区治理体制方面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农村社区治理体制遗留问题;务庄社区治理主体方面的改革初期各类主体尚未适应身份和职能的转变;务庄社区治理制度方面的集体资产处置和产权改制问题;务庄社区治理模式的“行政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具有局限性等问题。介绍了佛山市南海区务庄社区的成功经验。通过实地调研,综合运用走访调研、座谈沟通、资料收集等研究方法,总结提炼了“一个核心、一个理事会、三个平台、四个中心”的务庄模式,深入研究务庄的特色民间组织——社区参理事会的运作模式、集体资产管理“三平台”相互协调运行的“党政经社”职能分离的有效治理架构,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重要经验。第四部分,对比研究上海市“十二五”期间推进“村改居”社区农村集体经济改制以及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促进乡村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化的经验启示。上海市引入社区股份合作制来加强集体资产的规范管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基层成立了社区发展理事会,用于协调和领导本社区内的其他基层组织;注重公共建设和社会福利,不断提高基层民众福祉;在基层设立“公民咨询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为执政党了解解决民众问题畅通了渠道。这些启示都是我国执政党和政府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第五部分,提出完善佛山市南海区务庄社区“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策略。认为通过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来推动务庄“村改居”社区向现代社区自治转型、强化务庄社区各类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引入股份合作社制度完善务庄社区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社区服务站以及培育新型民间社区服务组织来探索建立协同治理的务庄“村改居”社区治理模式等策略,能促使“村改居”社区治理工作进一步改进,向民主和法治的善治目标跨越前行。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 社区治理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69.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导论11-17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11-12
- 1. 选题缘由11
- 2. 研究意义11-12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4
- 1 国外研究综述12-13
- 2. 国内研究综述13-14
- (三) 研究方法14-15
- 1. 文献研究法14-15
- 2. 系统分析法15
- 3. 实证调查法15
- 4. 比较研究法15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15-17
- 1. 重点15-16
- 2. 难点16
- 3. 创新点16-17
- 一、“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理论与现实依据17-24
- (一) 相关概念界定17-22
- 1. 社区17-19
- 2. “村改居”社区19
- 3. “村改居”社区治理19-22
-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理论22-23
- (三) “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实依据23-24
- 1. 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要求23
- 2. 完成“村改居”体制过渡的现实需要23-24
- 3. 避免转型社会失序的发展诉求24
- 二、佛山市南海区务庄“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4-35
- (一) 村改居前佛山市南海区务庄村的治理状况24-25
- (二) 佛山市南海区务庄“村改居”社区治理的主要举措25-28
- 1. 探索实施社区自治职能与经济职能相分离25-26
- 2. 建立民主开放的民间组织——社区参理事会26-27
- 3. 搭建集体资产管理“三平台”27-28
- (三) 佛山市南海区务庄“村改居”社区治理取得的成效28-29
- 1. 政经分离实现多元治理主体良性互动28
- 2. 成立社区参理事会有助于建立开放弹性的社会治理模式28-29
- 3. 集体资产管理“三平台”促进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资产监督管理29
- (四) 佛山市南海区务庄“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29-33
- 1. 务庄社区治理体制方面: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农村社区治理体制遗留问题29-30
- 2. 务庄社区治理主体方面:改革初期各类主体尚未适应身份和职能的转变30-31
- 3. 务庄社区治理制度方面:集体资产处置和产权改制问题31-32
- 4. 务庄社区治理模式:“行政独大型”社区治理模式难以实现协同治理32-33
- (五) 佛山市南海区务庄“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3-35
- 1. 户籍制度给务庄社区转型带来了制度和成本压力33
- 2. 社区各类组织对“村改居”改革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33-34
- 3. 集体经济成员资格模糊,导致集体经济产权不清34
- 4. “行政独大”挤占了务庄社区开展协同治理的空间34-35
- 三、国内外“村改居”社区治理经验及其启示35-39
- (一) 国内经验:上海“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村改居”社区农村集体经济改制35-36
- (二) 国际经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促进乡村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化的经验启示36-39
- 1. 政府推动下的“组屋”社区组织体系的构建37-38
- 2. 社区协同管理与多元服务的机制创新38-39
- 四、完善佛山市南海区务庄“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策略39-45
- (一) 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建立民主开放的现代社区治理体系39-40
- (二) 强化务庄社区各类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40-42
- 1. 让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创新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40-41
- 2. 政社分开,还原居委会自治职能,设置社区服务专门机构41-42
- 3. 完善民主自治制度,培养居民自治意识42
- (三) 引入股份合作社制度,完善务庄社区集体资产管理制度42-43
- (四) 建设社区服务站,培育新型民间社区服务组织,探索建立协同治理的务庄“村改居”社区治理模式43-45
- 结语45-46
- 注释46-48
- 致谢48-49
本文编号:1133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133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