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
本文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
【摘要】:目前的国际关系研究 ,还没有解决好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的问题。已有的理论范式固然具有解释现实的能力 ,但都具有局限性。由于国际体系与行为体的对外政策行为都具有多元的属性 ,因此国际关系理论应该超越范式之争 ,吸取各家之长 ,运用多元的视角与观点 ,发展一种综合的理论模型。这种情况既是现实分析的需要 ,也是理论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分类号】:D80
【正文快照】: 国际关系理论无论如何抽象 ,都是从国际政治的现实中来的 ,或者说是为了某种现实的目的 (比如世界的秩序或是国家的生存 )而发明出来的。事实上 ,任何一位理论大师 ,他们的目的都不是要建立某种纯粹形而上的东西。从这个意义来说 ,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关系的现实应当是密切相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东燕;美国对外战略选择:思想与实践[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丽丽 ,周士新;浅析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根源[J];阿拉伯世界;2004年06期
2 南玉霞;论国际反恐斗争与国家主权之关系[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04期
3 赵长峰;相对获益与国际合作[J];长白学刊;2004年03期
4 赵长峰,宋秀琚;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合作观解读[J];长白学刊;2005年03期
5 张玉国;挑战与应战:变化中的日本政治[J];东北亚论坛;2004年02期
6 任李明;范国平;;中日关系:相互依赖与博弈[J];东北亚论坛;2006年01期
7 侯利民;吴涛;;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政治经济学分析[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5年06期
8 陈以定;浅析中国反恐的国家利益与实践体系[J];东南亚纵横;2003年11期
9 曹云华;在东亚新格局中的中国—东盟合作——论新型的中国—东盟关系[J];东南亚研究;2004年02期
10 王勇辉;浅析中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提供公共产品的若干问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彬;;WTO对RTAs的“适度规制论”——有关GATT第24条讨论的启示[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茂明;欧洲联盟国际行为能力研究:一种建构主义视角[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3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郭忆薇;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和安全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苏晓宏;变动世界中的国际司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玉夺;新干涉主义研究——以美国为中心[D];吉林大学;2004年
8 刘志云;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9 何英;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张云燕;社会建构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学雷;温特的建构主义思想评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2 代帆;华侨华人认同与中国——一种建构主义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3 刘虎;冷战后美国与印尼关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4 瞿少华;“9·11”后美国安全观的调整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创峰;历史没有终结[D];河南大学;2003年
6 须弘;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与加入世贸组织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丽群;“9·11”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2004年
8 张义明;21世纪支撑中国崛起的雄鸡发展战略模式[D];河南大学;2004年
9 王红军;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安全观及其对中国安全战略的启示[D];河南大学;2004年
10 唐国栋;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倪世雄,王义桅;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J];美国研究;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志刚;国际体系 相互依存 一体化 国际秩序——对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整合[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07期
2 秦亚青;循环与进化:国际关系理论的思维取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11期
3 李石生;关于国际关系学建设的几个问题[J];外交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4 张翠;;从互动理论的视角浅析中国与国际秩序的关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楼春豪;;进攻性现实主义“中国威胁论”的实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李彦伟;;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之比较[J];魅力中国;2009年24期
7 李石生;关于国际关系学建设的几个问题[J];国际政治研究;1996年04期
8 唐小松,王义桅;公共外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冲击:一种分析框架[J];欧洲研究;2003年04期
9 梁军;试析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英国学派[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崔顺姬;;人民、国家与恐惧:布赞及其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邝艳湘;;第三世界国家的安全:矛盾与启示[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2 夏立平;;论21世纪中美印三边关系——用三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分析[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3 杨洁勉;;中国对软实力的探索:作为公共产品的国际体系观[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胡键;;中国国际角色转换与国际体系转型的互动分析[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5 李志永;;融入与自主性的平衡:中国外交的核心问题[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6 刘中民;;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全球治理与国际体系转型——以行为体结构和权力结构为视角的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7 杨洁勉;;国际体系转型和中国的应对之道——构建利益共进和价值共识的新兴大国群体[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8 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9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10 任晓;;论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和平崛起[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博士,从事国际战略研究工作 塞巴斯蒂安·布卢克 本报编译 向平;中国为何不会成为“铁血德国”[N];世界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洪俊杰 王珍 杨立群 安峥 成珞;2009:国际体系变革拉开序幕[N];解放日报;2009年
3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张贵洪;国际体系处关键转型期 我与联合国共迎新机遇[N];解放日报;2011年
4 查晓刚 张春 宋t$;中美专家指点25年后世界格局[N];文汇报;2007年
5 记者 曹淼;防范+外交 共同融入国际体系[N];中国联合商报;2009年
6 本报评论员 徐立凡;国际政经体系已到“不破不立”时?[N];华夏时报;2006年
7 田建明;亨利·基辛格: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对话与合作[N];中国民族报;2007年
8 王逸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融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叶建国;全球秩序的中国表达:“和谐世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10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经济所副所长 张海冰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所所长 赵干城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所副所长 叶青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中心主任 马[F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所副所长 吴莼思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席来旺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光政;国际关系理论开启新视角[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波;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孔庆茵;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D];吉林大学;2005年
3 叶青;伊斯兰教与后冷战时期中东国际关系中的双重认同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张全义;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封永平;大国崛起困境的超越:认同建构与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军;中东伊斯兰激进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苗红妮;国际社会理论与英国学派的发展[D];外交学院;2005年
9 夏立平;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演变与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白云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进步及其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亮;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的和平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2 栾波;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与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视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克宁;个人主义、关系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琳;国际关系中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闫爽;现实主义与美国对外政策[D];外交学院;2009年
6 石贤泽;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和平崛起[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耿超;国际关系视野中的哈贝马斯商谈伦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扬;当代中国外交战略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青岛大学;2009年
9 施维;地缘文化视域中的中日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孟庆宝;探析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软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22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222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