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国际组织与中国的公共外交

发布时间:2018-01-07 03:28

  本文关键词:国际组织与中国的公共外交 出处:《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国际组织 公共外交 国际政治结构 外交职能


【摘要】:冷战结束后,跨越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化趋势极大地丰富了国际关系的内涵。以此为背景,作为承载主权国家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种形式,国际组织被赋予了新的角色和诉求,其公共外交功能和影响日益凸显。对国际组织参与度和认同度的高低是判断后发国家融入现有国际体系程度、衡量其国际话语权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和平崛起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国际组织公共外交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Abstract]: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across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s greatly enriched the connot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As a form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given new roles and demands , and their public diplomatic functions and influenc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上海市本级学科建设项目(11sj09)
【分类号】:D813;D822
【正文快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国际政治结构的深刻变革,推动了国际组织的迅猛发展,其功能、作用和影响日益增长,其突出表现就是国际组织的公共外交功能日益凸显。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组织的深度和广度,普遍被视为一个国家外交成熟的标志。对于置身于全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小松;;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08期

2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国家形象构建的战略沟通新视角[J];国际观察;2008年01期

3 徐莹;;中国公共外交的三大亮点[J];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Z1期

4 廖宏斌;;公共外交:国际经验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1期

5 胡百精;;公共外交的语境、内涵与形态[J];国际公关;2009年02期

6 傅莹;;重视公共外交[J];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09期

7 陈昊苏;;加强公共外交 提升国家形象[J];对外传播;2009年12期

8 郜颖炜;;北京奥运中的公共外交浅析[J];改革与开放;2009年12期

9 檀有志;;错位与调适:美国对华公共外交探析[J];美国问题研究;2009年02期

10 叶靓;邵育群;;美国“公共外交2.0”:现状与发展趋势[J];当代世界;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庆国;;崛起中的中国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2 韩方明;;中国公共外交:趋势、问题与建议[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3 加藤嘉一;;每个中国人应是公共外交“大使”[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4 赵新利;;对欧公共外交大有可为——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5 李巍;;对中国公共外交经典案例的一次深入剖析——评《中国世博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6 吴思科;;西亚北非变局为中国公共外交带来新机遇[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7 赵会民;;“中日小大使”与公共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8 赵新利;;日韩留学生公共外交政策及启示[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9 吴泽林;;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文献综述[A];公共外交季刊2012夏季号(总第10期)[C];2012年

10 郑万通;;公共外交是全民的事业[A];公共外交季刊2012秋季号(总第11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刁妍;开展公共外交拓展履职领域[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赵启正;提升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N];新华日报;2009年

3 本报评论员 王尔山;美式公共外交的新延伸[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曲星;中国公共外交顺势而为[N];人民日报;2010年

5 赵启正;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的大机遇[N];文汇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淼;公共外交:匹夫有责的外交新视野[N];中国改革报;2010年

7 季明 宫一栋 缪晓娟;上海世博会搭建“公共外交”新舞台[N];中国信息报;2010年

8 包松娅;推进公共外交 塑造国家形象[N];人民政协报;2009年

9 记者 顾意亮;全国政协与上海市政协联合调研世博会公共外交工作[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包松娅;外事委:全力推进公共外交[N];人民政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阿雷(Alireza Khoshrou);冷战后中美新公共外交政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3 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李德芳;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D];山东大学;2009年

5 廖宏斌;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D];外交学院;2005年

6 袁王珏;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中的国家领导人品牌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曾琳智;音乐在公共外交中的运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曲文娜;中国公共外交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90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390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8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