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异质性与中国民众村居委选举参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社区异质性与中国民众村居委选举参与研究 出处:《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城镇化 社区异质性 社会资本 村居委选举 政治参与
【摘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村居委选举是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以往村居委选举研究集中于选举过程或个人层次的分析,忽略了社区自身特征的影响。文章认为,在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迁移,导致了社区异质性的增强,因而会对农村和城市基层民主实践产生不利影响。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数据分析发现,社区异质性的增加,显著降低了民众参与村居委选举的积极性。但异质性对民众选举参与的作用方式和影响力并不一致。在农村社区,教育异质性较为显著;而在城市社区,社会经济地位异质性较为显著。社区异质性对农村居民参与村委选举的影响超过对城市居民参与居委选举的影响。这些研究发现对城镇化背景下改善中国基层民主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Abstract]:The grass-roots mass autonomy system is a basic political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d the election of village housing committee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is system. In the past, the study of village resident committee election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election process or individual level. Ignore the impact of the community'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in the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a larg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to urban migration, result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community heterogeneity. This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rural and urban grass-roots democratic practice. 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of China Comprehensive Social Survey (CGSS 2010), it is found that the community heterogeneity increases. It h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enthusiasm of th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village committee election, but the heterogeneity has not the same function and influence to the popular election participation. In the rural community, the education heterogeneity is more remarkable; And in the city community.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heterogeneity on rural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village committee elections is more than that on urban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neighborhood committee elections. These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it can improve the grass-roots people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The main practice has very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流动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研究”(项目编号:11YJC840049) 同济大学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研项目“社区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项目编号:KY-2014-ZD8-A03)
【分类号】:D621.4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 组织结构的变迁必然引起治理方式的改变。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农民从集体组织回归家庭,从而推动村民自治的实践。与之类似,中国城市居民在90年代中后期经历国有企业改革———单位体制瓦解之后,由“单位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禾;贺霞旭;;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2 胡康;;文化价值观、社会网络与普惠型公民参与[J];社会学研究;2013年06期
3 唐鸣;;城镇化背景下基层民主的发展——对居委会组织法修改的一点意见[J];探索与争鸣;2013年11期
4 孙炳耀;;社区异质化:一个单位大院的变迁及其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09期
5 金桥;;上海居民文化资本与政治参与——基于上海社会质量调查数据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2年04期
6 黄荣贵;桂勇;;集体性社会资本对社区参与的影响 基于多层次数据的分析[J];社会;2011年06期
7 刘欣;朱妍;;中国城市的社会阶层与基层人大选举[J];社会学研究;2011年06期
8 孙秀林;;城市移民的政治参与: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J];社会;2010年01期
9 李骏;;住房产权与政治参与:中国城市的基层社区民主[J];社会学研究;2009年05期
10 胡荣;;社会资本与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J];社会学研究;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建君;;个体与区域变量对公民选举参与的影响——基于8506份中国公民有效数据的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6年05期
2 汤志伟;钟宗炬;张会平;;社会资本对“微政务”公众参与意向的影响研究[J];现代情报;2016年10期
3 周皓;;流动人口的政治参与——制度与教育[J];人口与社会;2016年04期
4 张亚泽;胡智勇;;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特征与政治引领研究——基于陕西省部分高校的调查与分析[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5 池上新;陈诚;;背反效应:人口流动与城乡居民的政治态度[J];中国农村观察;2016年05期
6 谢颖;;围观就是力量吗?——影响政治参与有力感的因素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7 赵卫华;周芮;;社区失落还是社区解放:传统老旧社区邻里关系变迁研究——以北京大栅栏街道为例[J];开发研究;2016年04期
8 王敏;赵美婷;朱z,
本文编号:14070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40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