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美国第三波女权运动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28 20:43

  本文关键词: 美国女性 第三波女权运动 交叉性 出处:《外交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第三波女权运动开始兴起,与前两波女权运动不同,第三波女权运动方式更为温和,交叉性特征突出,更关注分散的、处于交叉性压迫中的女性,也更加关注女权运动与其他人权运动的结合,重视女权运动全球性、地方性的合作,注重改变美国的社会思想,女性主义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本文认为,美国第三波女权运动之所以具有以上特征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前两波女权运动的目的是让女性整体获得政治、法律和社会参与的平等权利,它们也基本完成了美国女性角色的转变,实际上为第三波女权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第三波女权运动可以更加关注对社会思想的改变;第二,由于前两波女权运动都是由美国的白人中产阶级女性所主导,忽略了其他的女性群体,留下了很多未解决的问题,使第三波女权运动不得不关注之前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内部的矛盾和差异;第三,美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对第三波女权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自第二波女权运动结束以来,美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生了改变,处在全球化冲击下的美国,除了关注国际合作以外,也更加关注女性的不同境遇,科技的发展也赋予了个人和小群体更多的表达的权力,使运动方式可以更加温和,同时大众媒体也对女性传统形象的解构和新形象的重塑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社会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Abstract]:Since 1990s, the third wave of feminist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began to rise, and unlike the first two waves of feminist movements, the third wave of feminist movement is more mode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section prominent, more attention to scattered. Women in the intersecting oppression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eminist movement and other human rights movem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global, local cooperation of the feminist movement,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hanging the social think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s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third wave of American feminist movement has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for three main reasons. First, the first two waves of feminist movements are aimed at making women obtain politics as a whole. The equal rights of law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which have basically comple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le of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ctually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third wave of feminist movements. To make the third wave of feminist movemen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of social thought; Second, because the first two waves of feminism were dominated by white middle-class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ignoring other groups of women left many unsolved problems. The third wave of feminist movement ha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tradic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feminism and feminism before; Third,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hird wave of feminist movements. Since the end of the second wave of feminist movements, the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have changed. Under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the United States, in addition to paying attention to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ut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of wome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has also given individuals and small groups more power to express. At the same time, the mass media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e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image of wome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new image, which had a great impact on social thought.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7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伊伦娜·兹德拉沃斯洛娃,乔亚;当代俄罗斯女权运动概述[J];第欧根尼;2003年01期

2 徐达;;试论19世纪末澳洲女权运动的特点[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3 麦克伦南;李蕴纲;徐坚;;争取女权运动史[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09期

4 王尔庆;;法国战后女权运动[J];西欧研究;1986年06期

5 王爱英;世界妇女运动漫谈——女权运动的发展[J];妇女学苑;1988年01期

6 王爱英;女权运动的一种反动——法西斯主义的妇女运动[J];妇女学苑;1988年02期

7 茫然;;女权运动后遗症[J];黄金时代;2006年07期

8 肃沙;美国“守信者”组织与女权运动[J];现代妇女;1998年01期

9 刘显娅;18世纪法国女权运动的归宿[J];晋阳学刊;2000年03期

10 刘爱华;欧美女权运动的历史和现状[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宋严萍;;第一次女权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分析[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七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晨芳 专栏;新女权新在何处[N];中国妇女报;2002年

2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荒林;贝蒂·弗里丹:“绝望的主妇”点燃当代女权运动[N];社会科学报;2006年

3 晨芳;女权需要偶像吗?[N];中国妇女报;2003年

4 卢小飞;女权并不遥远[N];中国妇女报;2003年

5 ;母亲的担心与恐惧[N];中国妇女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星;《当今的女权运动》翻译报告[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2 吴丹;美国第三波女权运动特征分析[D];外交学院;2017年

3 王河江;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童柳;19世纪中后期英国女权运动代表—兰厄姆女士团体[D];河南大学;2014年

5 高彬;美国进步时代的女权运动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张佳涵;沙特女权运动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7 李娟;20世纪60-8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D];内蒙古大学;2013年

8 冯颖;论美国的第二次女权运动[D];山东大学;2009年

9 巩凡;美国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80年代)[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蓝t,

本文编号:1471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471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5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