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社区网络的使用及其对社区参与的影响——以南京市为例

发布时间:2018-02-03 05:36

  本文关键词: 城市社区 社区参与 社区网络 智慧社区 社区“OO” 南京 出处:《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开展始了社区内部信息平台"社区网络(community network)"的大量实践和研究。近年来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社区基于实体社区的虚拟网络平台也大量兴起,为改善城市社区参与不足的现状提供了契机。目前国内学者对社区网络的关注不足,相关定量研究更少。本文结合中国社区网络实践,以南京市为例,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因素,选取主城区35个社区进行问卷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城市社区居民社区网络的使用情况及社区参与的线上线下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媒介类型"和"用途类型"2个维度就社区网络对社区参与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南京市城市居民社区网络使用总体呈现"高普及、低强度、新社区"的特征,社区网络的普及度较高,然而平均使用强度并不高;在社区网络类型的使用方面呈现"以移动互联为主"的特征,居民使用度最高的是社区QQ群/微信群,其次为社区公众号/APP,使用度最低的为社区网站/社区论坛;在社区"O2O"方面,城市居民社区网络的使用对线下社区参与也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社区网络的使用有助于社区参与深度的提升,促进非事务型社区参与向事务型社区参与的演进。未来智慧社区建设应弥补对社区网络及社区参与关注的不足,积极引导居民通过线上重新回到线下,通过社区活动的参与融入社区公共生活,从而激发社区活力。
[Abstract]:1970s. The United States has started the community information platform "community networ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informatizatio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virtual network platform based on the physical community in Chinese urban communities has also risen in large numbers, which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scholars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 community network.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community network, this paper takes Nanjing as an example, synthetically considers the location, traffic and other factors, and selects 35 communities in the main urban area to investigate the questionnair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the use of community network of urban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the online and offlin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were analyzed. And from the "media type" and "use type" two dimensions of community network on the impact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overall use of the community network of urban residents in Nanjing presents "high popularity, low intens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community", the popularity of the community network is high, but the average intensity of use is not high; In the use of the community network type of "mobile interconnection mainly" characteristics, residents use the highest degree of community QQ group / WeChat group, followed by community Official account / app. The lowest use is the community website / community forum; In terms of community "O _ 2O", the use of community network of urban residents also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offlin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the use of community network helps to enhance the depth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o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non-transactional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o transactional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fu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community should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attention to community network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actively guide residents to return offline through online.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activities into community public life, so as to stimulate community vitalit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46)~~
【分类号】:D669.3
【正文快照】: 1引言社区的概念形成之初,滕尼斯等学者所关注的传统社区的内涵为“建立在血缘、地缘、情感和自然意志之上的富有人情味和认同感的传统社会生活共同体”(滕尼斯,1999),社区内部成员的互动以及对共同利益的关注是社区形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居民对各类事务型和非事务型的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治菊;;村民社区认同与社区参与——基于江苏和贵州农村的实证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2年04期

2 黄克鹏;论青年的社区参与[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张波,孙凌寒;试论青年社区参与[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王时浩;;论社区参与[J];中国民政;2007年01期

5 黄琳;;青年社区参与行为影响因素探析——以广州市H街为例[J];青年探索;2008年01期

6 胡永红;;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J];商业时代;2008年30期

7 周玲强;赵晟楠;;对传统历史街区有机更新中社区参与旅游的思考——以杭州市中山中路为例[J];现代商业;2009年29期

8 丁晶晶;;试论现阶段我国中产阶层的社区参与[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刘海珍;丁凤琴;;社区参与研究综述[J];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左冰;;发展主义语境下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困境及出路[J];思想战线;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臧雷振;;比较视野下的国际社区参与实践[A];“村民自治暨合寨村村民委员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臧雷振;;比较视野下的国际社区参与实践[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臧雷振;;社区参与实践——比较的视角[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4 张波;孙凌寒;;青年社区参与不足探源[A];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1999-2000)[C];1999年

5 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的中西对比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邱云美;;社区参与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7 吴宏姣;;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社区参与问题与对策建议[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红;;基于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的政府主导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创新研究——以海南为例[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刘秀青;;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基于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视角[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基于社区参与的民族地乡村旅游的问题及对策浅析[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 梁增贤 董观志;旅游发展与虚拟社区参与[N];中国旅游报;2009年

2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 杨艺文;“社区参与式治理”的创新意义[N];北京日报;2011年

3 刘筏筏;社区参与和农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7年

4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 陶传进;社区参与将使居民获得多层次收益[N];中国社会报;2006年

5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 郭文;雨崩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中的增权问题研究(下)[N];中国旅游报;2010年

6 专家发言摘选;社区参与和社会发展[N];联合时报;2003年

7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 郭文;雨崩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中的增权问题(上)[N];中国旅游报;2010年

8 记者 王铭;应着重培育社区参与机制[N];中国社会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赵铮;推进社区参与长路向前大道通途[N];中国社会报;2006年

10 任啸;社区公平受益与参与有效性[N];中国旅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莉;社区参与:社会稳定的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2 侯国林;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时少华;权力结构视角下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骥;上海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郭迪;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李巧颖;城市社区治理中社区参与路径探析[D];兰州大学;2015年

4 徐萍;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的居民社区参与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郭亚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郝程;互动共治:外来居民对当地事务的参与[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英明;基于扎根理论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障碍因素探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梁静媛;基于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海宏;西洞庭湖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10 孙云超;恩施大峡谷生态旅游中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86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486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d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