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科技论争与公众参与:环境风险研究中的公民身份议题

发布时间:2018-02-13 17:09

  本文关键词: 环境风险 公民身份 科技论争 公众参与 认知正义 出处:《公共行政评论》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代环境风险大多源自发达的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其实质是知识的不确定性所引发的科技风险作用于环境领域的结果。现实中风险治理知识的生产被专家与技术官僚所垄断,普通公众被视为非理性或无知,从而导致风险治理僵局。在对环境风险生成与治理困境的反思中,越来越多研究者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了环境风险"公民身份"的研究。对既有研究的梳理发现,不同理论对公众与科学的关系有不同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消极"与"积极"两种不同的公民身份观。消极公民身份强调科学知识的有效性,公众主要是科学知识的"接受者"与"选择者"。积极公民身份则强调公众常识的认识论价值,公众成为风险知识的"合作生产者"与科技决策的"议程设定者"。对公众常识的承认体现了认知正义的价值诉求,它的实现需要对"专家治国"的环境风险治理模式进行变革,专家与公众的关系需要由科层式的、自上而下的关系模式改变为互动式的、合作生产的关系模式。
[Abstract]:Most of the modern environmental risks come from develop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ir applications, and their essence is the result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isks caused by the uncertainty of knowledge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 In reality, the production of risk management knowledge is monopolized by experts and technocrats. The general public is regarded as irrational or ignorant, which leads to the deadlock of risk governance. In the reflection of the plight of environmental risk generation and governance,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Thus, the study of "citizenship" of environmental risk is formed. It is found that different theorie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ublic and science. As a result, two different views of citizenship are formed: "negative" and "positive". Negative citizenship emphasizes the validit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 public is mainly the "receiver" and the "choic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ctive citizenship emphasizes the epistemological value of public common sense. The public becomes the "cooperative producer" of risk knowledge and the "agenda setter"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cision making. The recognition of public common sense embodies the value demand of cognitive justice, and its realization needs to change the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mode of "expert count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erts and the public needs to be changed from a hierarchical, top-down relationship model to an interactive, cooperative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model.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公共管理系;
【基金】:2017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环境风险的话语建构机理及其治理研究”(QDSKL17010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话语建构视角下的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变迁研究”(16YJC810017)
【分类号】:D62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琥娜;张敏;吴淞;;浅析我国社会存在的阶层环境不正义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0年18期

2 陈天祥;文净;;公民身份意识测量初探:基于广州市的一项问卷调查[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3 张海夫;;公民社会的生成与公民身份的变迁[J];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S1期

4 赵光锐;;欧洲公民与国家公民:欧盟双重公民身份问题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李明明;;从移民安全问题看欧盟的公民身份制度[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岳立涛;;农民社会资本的嬗变及其对农民公民身份的塑构——以山东农村X村为例[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蒋红军;;公民身份导向的城市化发展及其影响[J];理论与改革;2012年01期

8 张雪琴;;公民身份理论本土化的几点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李宁;;我国公民身份的历史起源和基础研究[J];理论月刊;2013年12期

10 冯建军;;建立多元的公民身份体系——基于中国的现实[J];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宏彩;;公民身份、公民社会与公共秩序——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分析框架和政策维度[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沈忻昕;;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新特征[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徐莉;;略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赵学强;;论行政程序中公众参与权的保障[A];东方行政论坛(第二辑)[C];2012年

5 付艳华;吴垠;范文;;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探讨[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思莲;;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改意见——以公众参与制度为视角[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叶芳芳;;“新媒体时代”的公众参与何从何去——从番禺垃圾焚烧事件看新媒体驱动型公众参与[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吕巍;致公党员建议 加强我国环境风险综合防控与管理[N];人民政协报;2012年

2 任孟山;公民身份:西方与中国的时空错异[N];华夏时报;2010年

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冯玉军;全球化时代的“公民身份”困境[N];检察日报;2011年

4 杨绿 编译;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公民身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岳明珠;“婚姻状态”脱离公民身份标签尚需慎重[N];中国商报;2013年

6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陈小方;美海外居民纷纷放弃美国公民身份[N];法制日报;2014年

7 记者 胡光耀;放宽移民政策[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8 记者 蒋国鹏 聂晓阳;以方严格限制巴人获得以公民身份[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9 ;积极协助做好我在日本公民身份核查和入境工作[N];人民公安报;2011年

10 中山大学 夏瑛;公民身份不再是专属西方社会的元素[N];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菲;公众参与交通运输管理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2 李春梅;城镇居民公众参与认知、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 王春雷;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重大事件公众参与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佳雯;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及其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郭欢欢;五四知识分子关于中国人身份的讨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津;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有效性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4 吴凤;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权的法律保障[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端;基于善治理念下电子治理与公众参与互动问题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6 丁宁;公众参与对公共项目决策过程的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夏力甫·亚森;公众参与式行政法制建设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8 郭时旺;公众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9 张露萍;我国公众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东北大学;2011年

10 沈启帆;地方政府规章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08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508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2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