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论网络谣言的媒介化再生产:三种“真实”的偏差

发布时间:2018-03-03 02:25

  本文选题:网络谣言 切入点:客观真实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谣言和互联网的"联姻"并未改变谣言的社会本质,却使网络谣言具有自我生产性、社会扩张性和危机突发性等特征。网络谣言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它的本质是客观真实、媒介真实、主观真实的递延偏差。在互联网传播生态下,某些事件经由离场再现机制、媒介框架机制、受众解码机制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意义,在此过程中真相隐退、谣言生成。提供权威可信的政府框架、瓦解广泛传播的谣言框架、培育理性健全的受众框架,可以有效地减少网络谣言的泛滥。由于三种"真实"偏差的客观存在,网络谣言的治理是有限度的,它很难被彻底清除。
[Abstract]:The marriage of rumor and Internet does not change the social essence of rumor, but makes i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production, social expansion and sudden crisis, etc. Network rumor is a reflection of social reality. Its essence is the deferral deviation of objective reality, media truth and subjective truth. In the ecology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some events are endowed with specific social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mechanism of outward reproduction, the mechanism of media frame and the mechanism of audience decoding. In this process, truth withdraws, rumors are generated... Provides an authoritative and credible government framework, disintegrates the widely spread rumour framework, and fosters a rational and sound audience framework. Because of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three kinds of "true" deviation, the management of network rumor is limited, and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eliminate it completely.
【作者单位】: 浙江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提高‘网络反腐’有效性的机制与路径研究”(13CZZ059) 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项目“互联网时代的社会问责”(12JDZL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6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各国如何打击网络谣言?[J];世界博览;2012年09期

2 孙浩;刘卓;;国外如何狙击网络谣言[J];人民文摘;2012年11期

3 徐卓斌;顾中立;;杀一杀网络谣言[J];中国电信业;2007年04期

4 陈英凤;;用自律和他律铲除网络谣言[J];先锋队;2012年04期

5 吴勇毅;;从技术上遏止网络谣言毒瘤的肆虐[J];软件工程师;2012年06期

6 匡文波;郭育丰;;社会治理视域下网络谣言消解模式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7 陶鹏;;基于政治安全视角的网络谣言治理[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陈健;;网络谣言是怎样变成“新闻”的[J];报林;2006年08期

9 ;国内报刊文摘[J];中国信息安全;2014年02期

10 ;网络谣言折腾印度的启示[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2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腾增友;网络谣言止于“治”者[N];辽宁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余飞 本报实习生 马月红;社会焦虑情感宣泄成网络谣言多发诱因[N];法制日报;2011年

3 本报驻泰国记者 暨佩娟;马来西亚 严打网络谣言 监控恐怖组织[N];人民日报;2012年

4 傅淞巍;如何消除网络谣言的“蝴蝶效应”[N];辽宁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李关平 特约记者 唐崛;被网络谣言淹没的日子[N];海南日报;2011年

6 ;治理网络谣言,化期待为行动[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7 张贺;言必虑其所终[N];兵团日报(汉);2012年

8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 邹志鹏;墨西哥对网络谣言说“不”[N];人民日报;2012年

9 本报资深记者 邵岭;谁在为网络谣言推波助澜[N];文汇报;2013年

10 邓子庆;谈“水”色变 提醒严打网络谣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东;网络谣言的司法治理[D];东南大学;2015年

2 陈亮;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谣言治理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3 李仰东;参与式国家理论视角下的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4 田静;网络谣言及其刑法规制[D];河北大学;2015年

5 陶梓民;网络谣言的刑事治理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59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559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0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