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权之争——兼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学术自觉
本文选题:国际关系研究 切入点:话语权 出处:《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二战以后,美国一直掌握着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霸权,塑造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从学理层面论证其霸权合法性。冷战结束以后,出于理论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政治现实的挑战,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欧洲国际关系研究在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研究议题、理论流派等方面与美国展开了积极的话语权竞争,成就了"欧洲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美国的话语霸权。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与地缘政治重心的东移,国际关系研究的亚洲意识也逐渐觉醒,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自主性建设已初见成效,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有所提升。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在话语权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应进一步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推动理论创新;寻找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突破口,挖掘新的研究支点;拓展话语平台,为外交话语体系提供学术支撑。只有制定正确的话语权战略并付诸实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竞争力。
[Abstract]:After World War II, the United States has always held the discourse hegemony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ich has shaped the basic paradigm of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emonstrated the legitimacy of its hegemony from a theoretical level. Due to the need of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challeng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reality,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s gradually taken on a pluralistic trend.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djustmen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pattern and the eastward shift of geopolitical center, the theoretical schools and other aspects have launched positive discourse power competi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achieved the "European perspective",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dispelled the American discourse hegemon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pattern and the shift of the geopolitical center of gravity to the east, The Asian consciousness of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s also gradually awakened, and the 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search has achieved initial results, and academic consciousness and academic self-confidence have been improved. However, there are many deficienc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ight to speak in the study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e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connotation, promot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find a breakthrough in the western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excavate new research fulcrum, expand the discourse platform, Only by formulating the correct discourse strategy and putting it into practice ca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search be fundamentally enhanced.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基金】: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3LZUJBWTD003)
【分类号】:D8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义桅;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J];美国研究;2003年04期
2 王逸舟;试析国际政治学的美国重心[J];美国研究;1998年01期
3 陈小鼎;;科学哲学在国际关系学中的应用及其前景[J];欧洲研究;2012年02期
4 郑杭生;;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社会学发展(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1年04期
5 白云真;;国际关系学科中美国的知识霸权[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门洪华;;西方三大霸权的战略比较——兼论美国制度霸权的基本特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2期
2 石之瑜;;英国学派与两岸国际关系研究[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1期
3 门洪华;回归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重心,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J];教学与研究;2005年11期
4 李宝俊;王彬若;;美国外交:从现实主义到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路径——兼论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J];教学与研究;2006年12期
5 王义桅;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J];美国研究;2003年04期
6 赵国军;;对美国政治学的一种“知识考古学”反思——读《美国和美国的敌人》[J];美国研究;2007年01期
7 王存刚;;为什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05期
8 唐世平,张洁,曹筱阳;中国的地区研究:成就、差距和期待[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11期
9 王义桅;;探询中国的新身份:关于民族主义的神话[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2期
10 王义桅;;国际关系的理论性[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厚虎;;人、国家与理论——探寻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视角[A];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借鉴与创新——2011年博士论坛[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白云真;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进步及其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2 曾向红;霸权世界观与国际关系[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起;国际政治哲学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金海洋;儒家和合世界政治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李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本体性政治状态与治理[D];河南大学;2006年
3 林依依;论小布什政府的输出民主战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赵盼盼;冷战后日本国家形象构建与“慰安妇”问题[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世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学派、论战、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任晓;国际问题研究断想[J];国际观察;1998年04期
3 王义桅 ,倪世雄;论比较国际关系学及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J];开放时代;2002年05期
4 黄洋;民主政治诞生2500周年?——当代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研究[J];历史研究;2002年06期
5 王义桅;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J];美国研究;2003年04期
6 王逸舟;试析国际政治学的美国重心[J];美国研究;1998年01期
7 王义桅,倪世雄;均势与国际秩序:冷战后时代的思索[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2期
8 布鲁斯·麦斯基塔,王义桅;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8期
9 王义桅;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9期
10 王义桅,唐小松;大国政治的悲剧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悲剧——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解析[J];学术界;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庆勇;;珍视和善用政协委员话语权[J];同舟共进;2009年03期
2 郭继文;;从话语权视角谈和谐世界[J];前沿;2009年10期
3 张新民;熊景毅;;“我也有了话语权”[J];江淮法治;2010年11期
4 李慎明;;厘清国际关系理论中一些话语的本质内涵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5 杨涛;;保证话语权的平衡更重要[J];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09期
6 陈媛;;新阶层话语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年07期
7 郭继文;;从话语权视角谈约瑟夫·奈“软力量”理论的创新[J];前沿;2009年09期
8 翟峰;;“民主恳谈”有利于增强“非官员代表”平等话语权[J];人民之声;2010年Z1期
9 蔡金发;;社会主义重新获得了话语权──兼论东西方两种改革30年历史的反思[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10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研究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J];攀登;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廷华;;“中国式民主”要有自己的民主话语权——关于民主话语权问题的几点思考[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2 张聪;;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看中国话语权的提升[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郝明;;政府转型条件下公民话语权实现的探讨[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4 万丽萍;;关于中国政治话语传播的几点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坚持和发展[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6 夏海斌;;外交功能的经济化——中国“外交资源”的经济效应[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7 章仁彪;;“全球—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当代性——“全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8 江慧;;以国家身份的视角定位中国的“国家责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9 陈勤;;重视维护老年人的尊严促进社会和谐[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10年优秀论文选集[C];2010年
10 李威;;论中美“碳外交”的协调与互动[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进善;人民话语权的历史进步[N];联合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施晔;把话语权交给老百姓[N];南通日报;2009年
3 孙立忠;从摩的司机论战人大研究生看阶层话语权的平衡[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4 周士君;代表委员珍惜话语权显参政议政本色[N];经理日报;2008年
5 记者 宋延涛 通讯员 方志勇 王新;“群众最有话语权”[N];德州日报;2010年
6 任嘉波;谨防西方追究“中国责任”[N];国防时报;2011年
7 毕诗成;从“抵制家乐福”之争看公民话语权[N];工人日报;2008年
8 周庆安;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新命题[N];经济视点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赵永新;知识分子舞台越来越广阔[N];人民日报;2008年
10 刘毅;尊重代表委员的话语权[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叶敏;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欧阳;网络民主的核心要素及现实效应理论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3 唐纲;中等强国参与全球治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善庆;社会舆论与科举革废[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秦昌盛;政治道歉与我国责任政府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程矗;网络社会公民政治参与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4 胡洋;试论网络公共外交对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叶强;浅析中国的国际合作观及其政策主张[D];复旦大学;2009年
6 姜瑶瑶;论网民意见表达的权利与权力[D];辽宁大学;2009年
7 吴瑶;媒介语境中中产阶层的“环保”话语[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刘红艳;微博治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9 李芳;政策运行过程中的政府诚信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冬;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权力观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43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643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