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均势”视阈下安倍内阁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应对
本文选题:范式均势 切入点:安倍内阁 出处:《日本学刊》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范式均势"意指建立一个由相同价值观国家和地区组成的集体安全体系,以与价值观上的"异质性"国家形成势力均衡的态势。安倍认为,中国是挑战现行国际秩序的"异质性"国家,因此日本应制衡中国崛起,最佳途径就是构筑所谓"范式均势"。为了能在其中发挥积极制衡中国的作用,安倍强调日本应大幅提升军事力量并解禁集体自卫权。此举有违和平宪法及日本战后长期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因此解禁集体自卫权也意味着日本完成了"摆脱战后体制""实现正常国家化"等目标。对华战略与安倍意欲实现的政治目标息息相关。中日之间的战略性竞争和角力势将持续下去,两国的深层次结构性战略矛盾亦有进一步加剧之虞。
[Abstract]:"Paradigm balance of power" means building a collective security system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with the same values to create a balance of power with countries with "heterogeneity" in values. China is a "heterogeneous" country challenging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order, so Japan should balance China's rise, the best way is to build a so-called "paradigm balance of power." in order t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balancing China, Abe stressed that Japan should substantially increase its military strength and lift its ban on collective self-defence. This is contrary to the peace constitution and Japan's long postwar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lifting of the ban on collective self-defence also means that Japan has achieved the goals of "getting rid of the postwar system" and "realizing normal nationalization." the strategy towards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objectives that Abe intends to achieve, and the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struggle is set to continue. The deep-level structural strategic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also at risk of further exacerb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战后日本价值观思潮的嬗变与中日关系研究”(编号:14AGJ008)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战后日本政治、外交实质和未来走向研究”(编号:14JZD033)
【分类号】:D7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一夫;中日关系研讨会在京举行[J];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06期
2 丛松日;“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与中日关系的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齐福霖;第六届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02期
4 刘德有;思考21世纪的中日关系[J];日本学刊;2000年06期
5 ;中日关系研究中心在京成立[J];日本学刊;2000年06期
6 韦佳;关于影响中日关系发展之因素的有益探索——“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日本学刊;2000年06期
7 ;我看中日关系(二)[J];世界知识;2000年12期
8 冯昭奎;;怎样做邻居——对世纪之交中日关系的思考[J];世界知识;2000年01期
9 ;我看中日关系[J];世界知识;2000年01期
10 ;我看中日关系(三)[J];世界知识;2000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2 齐福霖;;近百年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综述[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一九九○年版[C];1991年
3 冯昭奎;;中日关系的历史拷问[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10期)[C];2013年
4 米庆余;;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5 任常毅;;新中国60年中日关系面面观[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8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9 徐启新;;我学会与日中关系学会交流合作的新起点——记两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10 石善涛;;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考察[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德有;破解中日关系[N];光明日报;2007年
2 记者 张红邋杨子岩;本报举办论坛研讨中日关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敏;中日关系如何影响中日企业转型[N];中国企业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江玮;日本副外相访华 求解中日关系僵局[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5 外交学院客座教授 宋荣华;中日关系“四十而惑”[N];广州日报;2012年
6 记者 许栋诚 杨依军;中日关系健康稳定符合两国根本利益[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7 记者 刘华 徐松;改善中日关系,,日方须有诚意和行动[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8 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 吕耀东;日本:政治右倾化令中日关系摇摆[N];法制日报;2013年
9 早报记者 张U
本文编号:1648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648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