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国际关系论文 >

发展为体,模式为用——论中国发展模式建构的体用逻辑

发布时间:2018-03-23 10:29

  本文选题:中国发展模式 切入点:体用关系特征 出处:《人文杂志》2017年05期


【摘要】:中国发展模式作为整体系统是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具有典型的内外在属性和体用关系特征,其建构过程贯穿并因循着内在的体用逻辑,对之进行研究的基本策略是把"中国发展"作为根本性的本体、实体和主体,把"模式"作为相应本体的衍生现象、实体的表现形式和主体的工具方法,根据中国现代化发展本身的利益需要、理念目标、问题症结、资源禀赋、本质规律等主客观要素和内在诉求,来推论和界定相应选取的手段、道路、理论、方式、机制、规范、战略等发展模式的具体形式,由此可以揭示出中国发展模式建构的体用逻辑,它实质上就是满足发展需要的使用手段、达到发展目标的选择道路、总结发展经验的理论体系、实践发展观念的行动机制、配置发展资源的基本方式、顺应发展规律的规范建构以及解决发展问题的原则方法和应对全球化发展环境的战略选择。
[Abstract]:As an integral system,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is an organic unity of essence and phenomenon, content and form, purpose and means, and ha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attributes and relations between physical use and use, and its construction process runs through and follows the internal logic of body use. The basic strategy of the research is to regard "China's development" as the fundamental ontology, entity and subject, "pattern" as the derivative phenomenon of the corresponding ontology, the form of expression of entity and the tool method of the subject.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and internal demand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itself, such as interest needs, conceptual goals, crux of problems, resource endowments, essential laws, etc., to infer and define the means, roads, theories, methods, mechanisms, norms, and so on, to select the corresponding means, roads, theories, methods, mechanisms, norms, etc. The concrete form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such as strategy can reveal the logic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development model, which is essentially the means to meet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the choice of the way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goal,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umming up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Practice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basic way of allocating the resources of development, the standard construction of conforming to the law of development,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development and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deal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globaliz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分类号】:D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宏程;王宏波;徐鹰;;“中国模式”何以可能——兼谈社会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2 马志强;;社会管理创新进程中的“体用逻辑”——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本土性解释[J];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03期

3 王忠武;试论全球化的基本内涵及其表现[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忠武;;发展为体,模式为用——论中国发展模式建构的体用逻辑[J];人文杂志;2017年05期

2 唐斌;;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研究:现状、特点及反思[J];学习与实践;2014年10期

3 何历宇;;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两个分析维度[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4 裴铮;梁潇;;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证人保护制度的构建[J];商;2013年12期

5 赵明哲;;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走向全球化的发展对策[J];搏击(武术科学);2011年07期

6 聂建刚;熊昌娥;;全球治理下的卫生国际合作现状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年04期

7 李永鑫;赵剑;;全球化:组织心理学的新取向[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孙统达,李鲁,项海青,姜敏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全球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邓伟志;;“社会管理创新”的创新[J];党政论坛;2011年11期

2 覃国慈;;关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J];江汉论坛;2011年08期

3 郑长忠;;走向政党主导的多元合作: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逻辑——基于对中国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关系的考察[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08期

4 王松;;基于共生理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性反思——以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年04期

5 林尚立;;国家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01期

6 林尚立;王华;;创造治理:民间组织与公共服务型政府[J];学术月刊;2006年05期

7 蒋荣华;从社会控制到人道主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转型[J];社会;2004年11期

8 林尚立;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作翔;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构之内容要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2 王艳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的模式建构:发展性网状结构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年04期

3 汪大海;唐德龙;;互惠型慈善事业的内在逻辑与模式建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杨凯 武汉大学法学院;“三审合一”审判模式建构中的问题与对策[N];人民法院报;2014年

2 福建省厦门市东山中学 叶玉海;分阶段分主题使教研活动目的明确[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任敏龙;小学数学“图形等式推算与代数模式建构”的实验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2 戴建婉;普通高中学生指导工作的多样化模式建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3 毕盛楠;中小学校教师领导力生成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莎莎;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5 樊倩;逆礼貌模式建构及其在戏剧语篇中的应用[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张家姿;化学高效课堂—七步教学法实施总结[D];河南大学;2012年

7 徐丽月;以能力为导向的英语写作同伴互评双螺旋模式建构[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53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653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8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