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的理论逻辑、财富结构与制度基础
本文选题:改善民生 切入点:理论逻辑 出处:《学术月刊》2017年04期
【摘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与本质要求就是要通过构建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来不断地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对民生问题的求解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和制度基础分析,在理论上,不能简单套用以效用价值论为逻辑基础的西方福利经济理论的方法与政策主张,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关生产方式变革的唯物史观分析为逻辑基础。保障改善民生必须实现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相互统一与相互适应。改善民生,在物质基础上,必须构建由自然、商品和知识三维财富所组成的民生财富系统,促进民生财富结构系统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与必然选择;完善以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并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优化财富生产的制度环境及制度安排,是全面改善民生的制度基础。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goal and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by building a share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To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eople.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o analyze the material and institutional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ory, We cannot simply apply the method and policy proposition of western welfare economic theory,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tility value. It must b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tic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mode in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To ensure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we must realize the mutual unification and mutual adaptation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soc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improv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On a material basis, we must build a wealth system of people's livelihood consisting of three dimensional wealth of nature, commodities and knowledge. To promote the healthy interactio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wealth structure system of people's livelihood is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inevitable choice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o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o perfect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arrangement of wealth production can be optimized by deepening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in an all-round way, which is the institutional basis for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经济治理研究中心;
【分类号】:D61;F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小亮;罗莹;;“民生财富系统”论:一种新的发展观[J];学术月刊;2013年11期
2 周小亮;笪贤流;;效用、偏好与制度关系的理论探讨——反思消费者选择理论偏好稳定之假设[J];学术月刊;2009年01期
3 刘诗白;论自然财富[J];天府新论;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小亮;卢雨婷;;改善民生的理论逻辑、财富结构与制度基础[J];学术月刊;2017年04期
2 吴新林;;基于消费者理性的一类优化决策模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3 张应语;;偏好的演化与经济学的发展[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年01期
4 张鹏;李萍;;马克思经济学的民生向度——兼议改善和发展中国民生问题的实现路径[J];教学与研究;2016年03期
5 林晓珊;;海外消费、制度成本与扩大内需——消费者选择的制度解释[J];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10期
6 惠丰廷;;经济学理性假设及突破[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7 俞校明;;以专业为核心的高校形象顶层设计研究——基于营销战略三角模型的视角[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8 郝建慧;李友东;;低碳环境下消费者偏好及其影响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年11期
9 周小亮;罗莹;;论“民生财富系统”[J];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4年00期
10 李向辉;周刺天;;基于品牌认知的顾客选择决策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3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小亮;;偏好、制度与选择:理性选择模型质疑、反思与重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李志强;;基于生态学思维方式的民生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理论探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3 郭俊华;卫玲;;后改革时代的特征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张清津;;强偏好、弱偏好与制度演化[J];经济学家;2006年03期
5 黄有光;社会选择的基本问题与人际可比基数效用的悖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叶航,汪丁丁,罗卫东;作为内生偏好的利他行为及其经济学意义[J];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7 黄少安,孙涛;非正规制度、消费模式和代际交叠模型——东方文化信念中居民消费特征的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4期
8 刘凤良,李彬;消费理论的行为化趋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朱宪辰;黄凯南;;基于生物学基础的行为假设与共同知识演化分析[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4年02期
10 汪丁丁,罗卫东,叶航;偏好、效用与经济学基础范式的创新——汪丁丁、罗卫东、叶航三人对谈录[J];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之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选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王云芳;;民族信任模式演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悖论[J];甘肃理论学刊;2013年05期
3 李佐军;;中国三十年改革的理论逻辑[J];人民论坛;2008年09期
4 颜岩;;历史现象学:马克思理论逻辑的必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01期
5 王一琦;;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历史必然[J];政工学刊;2014年06期
6 雷宇;;政府规制的理论逻辑:从理论逻辑到规制失灵[J];特区经济;2010年02期
7 王建国;;列宁司法思想的理论逻辑[J];金陵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8 王斌林;;论马克思人类学思想的理论逻辑[J];理论月刊;2009年06期
9 邢欢欢;;从公共管理到公共服务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证明[J];商;2012年10期
10 张一兵;周嘉昕;;青年恩格斯在现实中探索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秉国;;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逻辑[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侯惠勤;;用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支撑道路自信——“全国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理论研讨会”主题报告[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宋福范;把握群众路线的理论逻辑[N];学习时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蓉;行政问责的长沙试验:理论逻辑与行动解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57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657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