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的好处_《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国际社会中的利他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青海师范大学》 2010年
利他行为的研究
谢金
【摘要】:当前,在经济变革、社会发展快速多变的时代大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呈现多元化倾向。但认识一个道德物种,在行为的表现方面,很多时候是利他的,利他性是人性的一部分。人类利他行为表现分为三个层次:(1)表层利他;(2)浅层利他;(3)深层利他。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类利他行为做了较有深度的实证研究。我们严格按照人类利他行为的标准和通过严格的投射测验选择了239名被试,采用了《社会共感能力》、《马氏量表Ⅳ》(版本1)、《信任他人量表》、《利他行为量表》和《自我意识量表》为研究工具,对人类的利他行为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 (1)不同的年龄群体,呈现出不同的利他行为水平,总的来看,人类利他行为水平呈现出倒U曲线形式,即在少年和老年阶段有更高的利他水平,而在青年和中年阶段则表现出低水平的利他行为; (2)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宗教信仰这个因素利他水平呈现正相关; (3)从总体来看,个体的利他水平与个体所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即个体的教育程度越高,利他水平反而越低; (4)个体利他行为水平的高低与移情能力和人际信任度呈现正相关,即高移情能力、高人际信任度的个体呈现出高水平的利他行为;而和马基雅维利主义和自我中心呈现负相关,即低马基雅维利主义、低自我中心的个体呈现出高水平的利他行为; (5)通过路径分析,我们认为利他行为的结构有以下四个方面:高移情能力、低马基雅维利主义、低自我中心和高人际信任度。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C912.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文娟;青少年权谋倾向和孤独感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岑延远;瑶、壮、汉小学儿童利他观念发展的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2 钟华;郭永玉;;利他人格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3 何安明;;大学生移情能力与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2期
4 杨美荣;李建明;;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9期
5 林泰,陶倩;当前社会利他行为研究的意义及其三层次表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谢维俭;利他行为与优先顺序[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陶倩;大学生利他观念调查研究与教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0年Z1期
8 李黎,曾拓;儿童利他行为的研究综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白利刚,章志光;初中生利他取向、社会赞许性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04期
10 李丹,李伯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9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志香;社会标定对一般情境下小学生利他行为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奇;生物有机体的亲缘利他行为及其进化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陶然;国际社会中的利他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门立志;人类利他性及道德扩展[D];河南大学;2008年
5 陈净;利他主义的科学诠释与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瑛;;试论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陈义平;论康德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郑笠;;剥离与消解系统中成就的审美境界——从庄子“美学”到“庄子”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林章俊;;试论利他行为的几种理论及其决定因素[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任先耀;凌文州;石家胜;刘宁;;基于自然选择理论的动物利他行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8 张传开;必然与自由范畴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王习胜;;关于道德悖论属性的思考——从逻辑的观点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王习胜;;道德悖论的消解路向——基于逻辑解悖角度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展;;群体动力学理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应用的思考[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桂丽;;也谈教育学术人生——学术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赵荒;;国内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研究现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聂玉磊;;论法官指示制度之建构——兼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之适用[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罗洪菊;;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的研究综述[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超;卢泰宏;李伟伟;;中国老年人基于血缘关系的利他性消费行为:实证研究与营销诠释[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温克勤;;说“敬畏”[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8 刘强;;超越实践美学在生命美学基础上开拓发展[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宫本宏;潘燕燕;何金彩;蒋索;;护理本科女生人际归因风格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程度自我评价的关系[A];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暨“‘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沁;思维风格、听力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初春华;党的群众工作心理层面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6 赵明;基于行为意向的环境解说系统使用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德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王伟忠;高校腐败行为与廉政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亢雄;基于伦理与心理视角的旅游者幸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莹;父权文化的牺牲品[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浩;心理行为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承受力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爱玲;混龄教育对3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砚;感性与理性之浮沉[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中生数学学习态度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赵亚男;法律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D];湘潭大学;2010年
8 谷颖;网络数字谐音词生成与传播的解释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于云云;服务型政府背景下制度防腐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泓;刘艳;李小青;蔡颖;;中学生情绪智力的结构及其与人格五因素、友谊质量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韦耀阳,李晓;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3 崔光成,姚齐和;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3期
4 范佳丽;葛明贵;;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4期
5 郑杨婧;方平;;中学生情绪调节与同伴关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4期
6 王婧;钱珍;;国内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7 李彩娜;邹泓;;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耿耀国;秦贝贝;夏丹;韩啸;;青少年世故性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1期
9 周宗奎,赵冬梅,陈晶,蒋京川,Rachel Hundley孟菲斯大学心理系;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10 潘苗苗;苏彦捷;;幼儿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其同伴接纳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白琼英;青少年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信仰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斌;童年晚期儿童班级环境、情绪适应和攻击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秦贝贝;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KMS)的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陈辰;儿童的社交退缩、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连云;小学儿童亲子依恋、教师接纳、同伴接纳、学业成就与孤独感的关系[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6 焦蒲;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晓芹;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合作行为、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嵇家俊;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菊英;初中生情绪智力、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常爱霞;农村初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孤独感影响的追踪[D];鲁东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吉达;论休谟关于信念的学说[J];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2 杨飞;“利他行为”新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赵俊;;国际关系文化研究的回归[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王海明,孙英;几个伦理学难题之我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5 张会平;李虹;;大学生利他动机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4期
6 牛巨龙;田爱民;;加强大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05期
7 徐红霞,单秀丽,李丽佳;透视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丁鹏,谭世强,刘遥;从温和建构主义角度谈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刘永涛;语言、身份建构和美国对外政策话语中的“邪恶论”[J];国际观察;2005年05期
10 吴征宇;“结构理论”的结构——肯尼思·华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解析[J];国际论坛;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家一般课题“利他行为的理论与教育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2 罗迪;;如何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J];广西教育;2008年Z5期
3 廖德兰;影响幼儿利他行为的因素与对策探讨[J];龙岩师专学报;1997年04期
4 马义;动物的利他行为[J];小学科技;2005年11期
5 安治国;王铮;;试析汶川大地震中的利他行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刘畅;;浅谈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04期
7 吴晓燕;;培养孩子的利他行为,家长应该做些什么[J];好家长;2007年22期
8 宋宁;;随机强化法[J];父母必读;1998年06期
9 杨世诚;;动物的利他行为[J];语文新圃;2005年12期
10 冯维;; 重视和加强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金亮;;竞争与合作经验对儿童利他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2 蒋达;王歆睿;傅丽;周仁来;;内隐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晓芳;高湘萍;;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模式研究——利他行为[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董志强;;纯粹利己主义反思与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二重性[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薛飞;褚勇杰;郝红艳;王丽;贾文萍;;研究生利他倾向的内隐联想测验[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李丹;;儿童角色采择能力与利他行为发展的相关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7 朱瑞玲;;宗教信念、同理情怀与利他行为[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李一员;吕建国;高雪梅;谭小宏;李红;;儿童在灾难中的分享行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陆慧菁;张雷;;亲缘利他的内隐心理反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张永清;;“小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综合培养研究”阶段总结报告[A];全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学科;[N];科技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华凌;[N];科技日报;2007年
3 刘霞;[N];科技日报;2009年
4 孙涤;[N];南方周末;2007年
5 徐贲;[N];南方周末;2007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杜会学所博士 王俊秀;[N];北京科技报;2005年
7 库尔勒市第三幼儿园 许蕊;[N];巴音郭楞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杨葵花;[N];铁岭日报;2005年
9 中国人民大学 周诚;[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10 北京大学、长江商学院教授 周其仁;[N];经济观察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一员;自然灾难改变儿童的利他行为[D];西南大学;2013年
2 郑显亮;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健;利他行为的模型构造与数量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5 齐翔;互惠利他行为的演化模型与仿真[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王覃刚;制度演化:政府型强互惠模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杜鹏;基于互惠、非直接互惠和群体文化选择的利他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谢衡晓;诚信领导的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孙利平;企业组织德行领导的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10 陈芮;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互涉[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金;利他行为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永玲;师范生内隐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李炜;硕士研究生网络利他行为的量表适用性及其与道德判断间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志香;社会标定对一般情境下小学生利他行为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5 胡雁波;小学生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明威;不同框架效应及情绪下大学生保护性价值观对利他行为意向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时敏;信任基本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8 张娟;关系与利他[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宋琳婷;大学生移情、社会责任心与内隐、外显利他行为的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昕;大班幼儿生活活动中利他行为之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国际社会中的利他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5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6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