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承诺:国际关系理论的本体论陷阱
本文选题:本体论 切入点:认识论 出处:《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5年01期
【摘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本体论概念遭到很多曲解和滥用,不少学者把本体论概念放在一个发展理论的至高无上的位置,认为没有本体论研究就无法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进步。这种看法既源于哲学中本体论问题的深远影响,也源于一些学者对本体论、认识论等基本哲学概念缺乏全面认识的情况下盲目推崇本体论概念的价值和作用。本文首先回顾了哲学中本体论概念与认识论概念的发展史及其关系,强调认识论分离和独立于本体论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前提。进而,作者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际关系学者容易在本体论问题上陷入的几个误区和滥用本体论的主要形式。最后,作者提出,本体论概念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作用非常有限,社会事实本体这样的概念并不能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一个真正坚实的本体论基础,以本体论的研究来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只是一种虚构的承诺。
[Abstract]:The concept of ontology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s been misinterpreted and abused, and many scholars have placed the concept of ontology in the supreme position of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nnot be promoted without the study of ontology. This view stems from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ontological problems in philosophy as well as from the views of some scholars on ontology. In the absence of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philosophical concepts such as epistemology, the value and function of the concept of ontology are blindly respected.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hist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 of ontology and the concept of epistemology in philosophy.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 separation and independence of epistemology from ontology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analyzes several misunderstandings and main forms of abuse of ontology that scholar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end to fall into on ontology.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concept of ontology plays a very limited role i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at the concept of the ontology of social facts can not provide a real solid basis of ontology for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by ontological research is just a kind of fictional promis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D8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今杰;当代科学实在论与反科学实在论论战述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04期
2 刘建城;赵国求;吴国林;;从结构实在论到相互作用实在论——兼评结构实在论三大学派[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赵雅丹;何奇松;;国际关系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颜佳华;杨志伟;杨婷;;论行政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理论架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张乃和;;英国学派与世界史本体论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4 程瑞;;时空实在论与结构实在论[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04期
5 张华夏;;科学实在论和结构实在论——它们的内容、意义和问题[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06期
6 刘建城;赵国求;吴国林;;从结构实在论到相互作用实在论——兼评结构实在论三大学派[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05期
7 潘恩荣 ,何亚平 ,肖国强;创新文化研究与波普尔哲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10期
8 赵志纯;王嘉毅;;建构实在论与我国当下教育科学研究的省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季玲;情感、身份确认与社会身份的再生产[D];外交学院;2011年
3 柳思思;历史实践与规范生成[D];外交学院;2011年
4 钟镇;中国物理学研究绩效与发展特征的国际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隋宁;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丽昀;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D];复旦大学;2004年
7 胡宗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姝彦;当代心灵哲学视阈中的意向性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9 阎莉;整体论视域中的科学模型观[D];山西大学;2005年
10 李涤非;基因与身体的哲学[D];武汉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吴国林;;量子纠缠的产生及其哲学意义[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刘建城;赵国求;吴国林;;论引入现象实体之可能性与必要性[J];江汉论坛;2009年12期
3 赵国求;论量子力学曲率解释的实在论哲学基础[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05期
4 张华夏;;科学实在论和结构实在论——它们的内容、意义和问题[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年06期
5 杨心恒,刘豪兴,周运清;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J];南开学报;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广森;杨艳红;;“人的解放”: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承诺[J];长白学刊;2007年03期
2 孙正聿;;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4年00期
3 丁洁;贺海洋;;他心问题论证及其本体论承诺[J];学理论;2009年10期
4 孔扬;吴友军;;论马克思对神学本体论的批判与超越[J];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02期
5 陈阁;李文颖;;奎因的本体论承诺浅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27期
6 澜清;从分类到本体论承诺[J];思想战线;2005年03期
7 张广森;;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路径[J];长白学刊;2010年05期
8 杨庆峰;周丽昀;;合成的身体:人工生命现象伦理讨论的本体论承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01期
9 张以明;存在的真理和存在者的真理——现代哲学的本体论复兴和近代哲学的本体论承诺[J];理论探讨;2005年01期
10 张镇寰;;从拒斥到承诺:科学哲学对本体论态度的转变[J];思想战线;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丽杰;;古希腊本体论“世界观哲学”特性探析[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孙正聿;;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3 王振林;;现代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发展趋向与特点[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常宏;;论作为宗教学研究新范式的民族宗教学理论[A];宗教与民族(第七辑)[C];2012年
5 张伟;;认识论·实践论·本体论——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思维方式的嬗变与发展[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杨国荣;;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内在视域[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胡阳;谁来驯服网络时代的文学牛仔?[N];文艺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张清俐;用科学新成果“滋润”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俊文;社会存在本体论[D];黑龙江大学;2005年
2 杨建梓;寻找回归之路[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3 张广森;本体论语境中人的本性审视[D];吉林大学;2005年
4 刘宏九;“升腾”与“沉降”的形而上学命运[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桂田;试论本体论与现实生活的耦合之路[D];吉林大学;2009年
2 许筱婷;基于本体论的知识表达[D];湘潭大学;2010年
3 周惠杰;马克思主义人学本体论初步构想[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雷春燕;蒯因“本体论承诺”思想及其科学意义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周佳;本体论的现代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邸凯辉;蒯因本体论承诺学说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7 王世东;蒯因本体论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10年
8 刘旦;论塞尔社会实在的本体论意旨[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刘卫花;对蒯因逻辑中“本体论承诺”的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ma伟;关注艺术终极视域[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67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guanxi/1667069.html